随着时间的推移,豆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截至上周,国内油厂豆粕库存已经超过了120万吨,比前一周增加了约13.7万吨,同时同比去年也近乎翻倍。
而这也基本是近几年的少有的高位了。
因为根据相关统计,自2020年以来,只有在2021年7月的时候国内油厂豆粕库存超过了120万吨,所以可见,豆粕的胀库压力十分明显。
之所以胀库无非是两个原因:供应一直增加,而需求一直不足。
供应方面,今年以来,进口大豆到港一直不断,且较为顺畅,使得油厂压力较大。
而当前正值天气炎热,大豆不易保存,所以倒逼油厂开机率仍然维持高位,那么豆粕的供应也就持续增加。
而与供应持续增加相反,下游需求却依然没有明显起色。
一方面是受政策面影响,豆粕的需求在降低。
农业农村部发布《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表示在确保畜禽生产效率稳定的前提下,力争饲料中豆粕的用量占比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而到2025年,饲料中豆粕的用量占比力争从2022年的14.5%降到13%以下。
所以从政策面来说,豆粕的减量替代一直在持续,趋势也是向下的。
另一方面,当前养殖市场也并不乐观。
虽然猪价已经“破9冲10”,养殖户已全面盈利,但这种盈利是基于产能的下降,存栏的下降,而猪价震荡明显,所以市场对于后期的期待有所回落。
这就导致无论是增栏还是补栏,抑或是二次育肥,都变得谨慎。
而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为2561万吨,同比下降了4.2%,也印证了这一点。
再加上当前天气炎热,畜禽饲料食用量下降,而另一方面,高温多雨的天气也不利于豆粕的运输和储存,因此下游拿货情绪不高,而油厂胀库明显,因此催提货现象增加。
供明显大于求,豆粕价格自然走跌。
此前就已经跌至3000元/吨的边缘,近日甚至有部分地区已经跌破了3000元,豆粕供应压力山大。
眼看着去年的“奇迹”难再现了,而为了缓解豆粕的胀库压力,于是再出“奇招”。
什么“奇招”呢?
要解决胀库问题,无非两个办法,要么想办法减轻库存压力,要么想办法提高需求。
显然,需求增量有限,那么去库存就成了重点。
怎么去呢?
就要给库存找到新的出口。
而这个出口,就是出口。
我国是全球头号大豆进口国,而同时大豆压榨量也位居全球第一,豆粕年产量约在7200万-7500万吨左右。
而这些豆粕主要以国内饲用为主,尤其是前两年生猪产能持续高位,对豆粕需求增加,甚至是供不应求,因此我国豆粕的出口量并不多。
但是今年豆粕胀库明显,于是出口也随即增加。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豆粕的出口量为74.4万吨,就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进口总量了。
而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后续豆粕出口会进一步增加,不排除会创新高。
那么,随着豆粕出口增加,能缓解国内的供应压力吗?
虽然前景不错,但可能却是杯水车薪。
因为虽然豆粕出口潜力较大,但是全面提升出口量需要时间。
虽然今年我国豆粕出口增加,但是相比起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三个豆粕出口大户来讲,我国出口的这点量级占比很小。
但随着我国压榨能力不断提升,豆粕品质也有了明显升级,所以出口潜力是很大的。
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全面提升并扩大出口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豆粕市场情绪发生了改变。
见证过去年“奇迹”的朋友总盼着今年奇迹能够重现,但是期盼得太久却看不到希望时,情绪就要反转了。
尤其是需求迟迟不见起色,而豆粕价格却频频走弱,于是看跌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手里有之前囤货的一些高成本豆粕的贸易主体开始动摇,出货意愿较高,甚至局部有踩踏情况。
而下游更是“买涨不买跌”,于是进一步拖累豆粕,难有明显起色。
本文完,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