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董大院,腾冲首富屹立不倒的家族底蕴

诗意评旅游 2024-12-10 06:41:00

西董大院,位于云南腾冲腾越镇云山村董官自然村,海拔1780米。董氏先祖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随沐英平定腾冲,以军功封武信将军,分守腾冲,职传八代。董姓一支族人到董官村聚族而居,董官村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董氏先祖的显赫官职和功名,全村至今保持唯一“董”姓。

“高节林立”牌楼,西董大院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董官村的“寨门”。“高节林立”匾额,楹联:“苦志励卷,施三世四人称节孝;芳徽扬绰,楔一家千古树仪型。”匾额和楹联为周钟岳题于1934年。

周钟岳(1876-1955年),云南剑川人,民国云南省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 ,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48年题写南京“总统府”三个大字,获3000金圆券作润笔之资,可谓一字千金。

西董商帮,东董、西董、南刘、北邓,腾冲最有名的四大名商。“西董”就是指位于腾冲西山坝董官村的董氏族人,自明初始发展成为集军功世家、耕读世家、商旅世家为一体的名门望族。到民国初年,组建成跨国集团公司“茂恒”,将家族贸易推向鼎盛时期。

西董马帮,据说是当时腾冲规模最大的马帮,家族驮马超过二百匹,建有专供繁殖饲养骡马的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西董马帮为远征军运输物资;1950年支援解放西藏,董官村无偿派出骡马20匹参与运送援藏物资。

西董大院,清末民初建筑,由多个院落组成,分布于一条短巷的两侧。

董友薰正院大门,悬挂着“品学兼优”匾,楹联:古来最长久人家无非行善;天下第一般好事还是读书。

牌匾、楹联均系清朝光绪年间一品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题写,赠董友薰的爷爷董大纯先生,由光绪九年(1883)进士陈荣昌所书。

董友熏(1886-1966),字南轩,全村公认是乐善好施的“六老爷”。

董友薰老宅正院,正门上悬挂着“春晖正永”匾额,光绪九年(1883)进士陈荣昌为董母70岁大寿所书。

董友熏老宅别院

玉石毛料展示区,院内至今仍然保留赌石、开石和玉器加工等营生。

西董大院另辟一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

腾冲皮影,俗称“灯影子”、“皮人戏”,影人多以牛皮制成,形体较大,高约50厘米,造型朴实,圆线用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董皮影戏班“沈家班”,从清末皮影开始盛行时,就开始给董家演出皮影戏,有时候还会跟着“西董”的马帮一起来往于缅甸玉石厂与腾冲之间,路上给旅途劳累的马帮人演一段皮影戏。

董友菊老宅正院,董友菊(1884-1950),董氏第十五代。当时各商号的马帮穿越深山密林,经常被强盗袭扰,而董友菊兄弟的马帮,山匪、强盗从来不敢打他们的主意,人称最果断精明的五老爷。

1924年冬董友薰主持修建了董友菊等3家宅院。董友菊古宅正院的走廊很宽敞,檐口还有腾冲独有的天地笆,遮风挡雨。

家堂上悬挂着“积善余庆”匾额,楹联:难安享者田园莫因饱食暖衣遂生骄惰,为富贵家子弟能学吃亏忍气即是聪明。匾额和楹联是清末举人王开国于1898年秋天题写。

董友莲老宅,董友莲等人于1928年组建云南“茂恒”商号,董友莲负责腾冲总号的业务,董友菊在缅甸曼德勒总揽缅甸业务,王少岩在昆明兼顾四川、云南各地。

董传仕老宅,董传仕(1893-1946),早年从商为“信记”商号创始人,1937年成立“信记”织布。战后捐资建设国殇墓园,捐资助学任小学校长、县参议员。

家堂上悬挂着“典数佩弦”匾额,由光绪九年(1883)进士陈荣昌所书。“典数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佩戴饰物,用以激励、约束自己。

洗衣亭,建于清末民初。水面上的长条石横平竖直,隔出许多长方形的格子,格子下方河水缓缓流过,踩着石条蹲下来就可以洗衣服。

腾冲自古就有走夷方的传统,洗衣亭是“走夷方”的男人给在家中的老幼、妇孺修建的,为她们在洗衣服时遮风挡雨。

董氏宗祠,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咸丰八年(1858年)大部毁于兵火。1881年各村贤达捐资重修。

大门匾额“董氏宗祠”四个字,是光绪二年(1876年)状元曹鸿勋所书。

曹鸿勋(1848-1910年),历任云南永昌府知府,云南府知府,云南按察使,官至陕西巡抚。

宗祠前大照壁

董官村抗战期间,董氏族人前后捐献三架战机,出资200多万元支援抗战。中国远征军反攻期间,六老爷董友薰主动把自己的住房让给远征军作为五十四军军部,三老爷董爱廷把住房让出来供盟国美军顾问团、侦察情报机构驻扎。战后重建,董氏家族捐款6000万元,以1000万慰劳远征军,1500万修建国殇墓园,3000万捐修腾冲中学、县立图书馆,500万修复战争受损各小学。

题小诗一首《腾冲西董大院》:

世代艰辛跑马帮,只缘义举散钱粮。

洗衣亭上遮风雨,远走夷方念故乡。

0 阅读:3
诗意评旅游

诗意评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