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梧桐树又抽了新芽,楼下的老邻居却悄悄搬了家。
前些天翻相册,发现年轻时那群称兄道弟的同事,如今连名字都模糊了半。
人到中年才明白,这世上哪有永恒的陪伴?不过是各自撑伞走一程。
小区里开小卖部的王姐,去年关店跟着女儿去了海南。
微信里每天晒海钓和广场舞,可提起那些赊账十几年的街坊,
她却说:“当年天天唠嗑的人,现在连我换假牙了都不知道。”
年轻时总以为掏心掏肺就能留住人,后来才懂:职场的战友会在退休后失联,发小的情谊会因搬家变淡,就连儿女的依赖也会随着他们成家而转移。
就像春日的樱花,开得再绚烂也终要随风飘散,但泥土记得它来过。
职场里的“生死之交”
老张在单位干了三十年,退休宴上领导握着他的手说“常回来看看”。
结果新来的保安不认识他,连门禁卡都刷不开。
办公室的茶凉得比人情快,与其怀念当年的庆功酒,不如把保温杯装满自己的养生茶。
子女的“离不开”
李阿姨每天给儿子发十条养生推送,直到孩子说“妈,我开会呢”。
她突然想起自己年轻时,不也嫌母亲织的毛衣太土?
父母与子女的缘分,本就是目送着把风筝线越放越长。
老友的“必须常聚”
赵叔攒了半年的退休金想搞同学会,结果三分之一住院,五分之一带孙子,还有几个在国外倒时差。
最后对着八个人的饭桌自嘲:“当年五十人的班级群,现在抢红包都不积极了。”
73岁的陈伯老伴走后他考了驾照,开着二手SUV进藏。
在海拔五千米的垭口和陌生骑友分吃压缩饼干,他说:“我这年纪交朋友,不问来处,不问归期,碰见就是缘分。”
中年人的清醒,是看清聚散无常却依然热爱日常。
周末去公园和陌生人打太极,菜市场遇见熟人就聊两句新上市的荠菜,家族群里发个搞笑视频不纠结有没有人回——这样的关系,反而轻松长久。
上海弄堂里的周姐把缝纫机搬到了直播间,教年轻人改旗袍;
哈尔滨的老吴组了个“夕阳红骑行队”,专找地图上没名字的乡道。
与其焦虑谁离开了你的生活,不如让生活本身变成磁铁。
那些留在你通讯录却三年没说话的人,不必刻意删除;
那些渐渐走散的情谊,不必追问原因。
就像收拾老房子时翻出的旧挂历,掸掸灰,笑笑当年审美真俗气,然后放进回收箱——腾出的空间,正好摆新买的君子兰。
晨练时遇见的新舞伴,旅行时拼桌的驴友,广场上借你纸巾的陌生人……
人生下半场的惊喜,往往藏在“阶段性”三个字里。
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曾经以为会一辈子要好的人,现在却成了通讯录里的“僵尸好友”?您会删掉他们吗?来评论区说说您的故事!
创作不易,点赞是鼓励,分享是认可!
感谢您的每一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