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的编导演员们长点心吧,不要再祸害年代剧了

郭宝宝文学社 2024-11-20 03:29:25

有一部剧因“翻车”火了起来。《人生之路》自开播以来,热度一路飙升,但观众们却是一边追剧一边气得咬牙切齿。

这不,网上的停播下架呼声都响成一片了。

关于这事儿,咱们可得好好唠唠。这部剧打着改编自路遥《人生》的旗号,让观众一开始还有点期待。编剧洪靖惠在采访时信誓旦旦地说:"我改编的原则,尊重原著,接续文脉,尽力凸显原著意图。

这听起来很专业对吧?然而,几集看下来,观众们都大呼上当了!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么?这部剧完全是披着《人生》的外衣,把高加林、巧珍的故事改得面目全非。

编剧为了追求新颖和特色,在剧中融入了大量的上海元素,结果效果不尽如人意,反而越改越离谱。

导演阎建钢洋洋得意地解释说,改编后的《人生之路》已经超越了原本的时空界限,将故事空间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创新的改变可以让小说《人生》更贴近今天的观众,同时小说本身也有了当代的表达。

导演啊导演,您这话说的,路遥先生如果地下有知,恐怕得从坟墓里跳出来大喊:“那不是我的作品!”您这哪是什么创新改变啊,分明是在胡编乱造。

有网友说得好,创新不是问题,但总得尊重时代背景吧?是的,改编也需要有一个度。

最狠的是,剧组这波操作真可谓是在自嗨,甚至是在公然挑战观众的智商。不过我们先别提那些过于明显的穿帮道具和时代违和感满满的布景,光是剧情设定就让人看得直摇头。

观众们都不是傻子,只要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看这些情节就能明白有多离谱。

你说这剧组真是够可以的,明明是要讲述八十年代的故事,结果搞出来的效果却像是用2024年的视角在幻想上个世纪。

这句话确实很扎心,但却道出了真理:"与其这么改,还不如不改"。

唉,看来这次的《人生之路》是真的把观众的情怀玩坏了。要改编经典,确实应该有一份敬畏之心啊。路遥先生三年的心血都在这部作品里,你们却几笔一改,就把人家的心血糟蹋成这样了。

这事儿给咱们娱乐圈敲响了警钟:拍年代剧,不能只是找几个演员,套上老式衣服,摆几个复古道具就可以了,还要用心去研究和还原那个时代的背景、生活状态等各个方面。

《回忆杀》:那个感动了一代人的电视剧《人生》。

《人生》这部小说可真是一部经典之作,自1982年发表在《收获》杂志第三期以来,它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这部小说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你们可能不知道,路遥为了写这部小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从1979年开始动笔,一直到1981年才完成,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路遥真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啊,他的作品明明第一稿就可以发表了,可他还是不满意,一遍遍地撕毁原稿反复修改。这种对作品精雕细琢的精神,在这个快餐文化的当代,真让人肃然起敬。

《人生》一经问世,就因为路遥的这份执着获得了一片好评,并且荣获了茅盾文学奖这个具有极高权威的文学奖项。

马云曾经说过:"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所以说一个小说真的能影响人的一生,真的很了不起。

1984年,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被搬上大银幕,由周里京和吴玉芳担任主演。这部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百花奖电影节现场竟然有1万多名观众冒着大雨也要抢先观看!吴玉芳更是凭借在电影中饰演的女主角巧珍,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再比较一下现在的《人生之路》,唉,只能说泪流满面。当年那部《人生》电影为何能成功呢?因为它真正尊重原著,并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质感。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人生之路》似乎完全不明白这些。

路遥的这部小说,目的是通过讲述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故事,揭示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的命运。小说中那种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朴实的表达,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这部剧组对八十年代的理解,真是太离谱了!

我想谈论一下《人生之路》最让人无语的地方,那就是那个明明不是赛车相关场景,但剧中高加林和高双星却骑着二八大杠疯狂炫技的场景。

他们一个走在柏油马路,一个则是走山沟土路,就像在飙车一样,真的让人非常无语。

哥们,你这是在拍《速度与激情乡村版》吗?当年的自行车可是"三大件"之一!那时候,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要卖120块钱,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块钱,得攒四个月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

别说农村娃了,就算在城市,家家户户有辆自行车都会像珍宝一样。

在那个年代,人们都习惯用红平绒布将自行车的三角梁包得严严实实的。即使遇到路况不好,他们也宁愿自己步行,而不去骑自行车。

开车回家后,车必须擦得铮亮锃亮,使用"车比人都金贵"这句话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最离谱的是那个顶替上大学的情节。剧中村支书高明楼拿到高加林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竟然让自己儿子高双星顶替上大学。

在20世纪80年代,想要顶替别人是不可能的。那时的邮递员送录取通知书时,必须本人亲自签字画押。考生在报名时都会填写学校地址,所以通知书都是直接送到学校,再由班主任亲自通知学生来领取。

在学校里会有学生的档案,上面贴着照片,然后考上大学后还需要调取档案,准考证上的照片需要与档案里的一致。

此外,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很少,那可是要上报纸的大事!剧中不是也说了嘛,县城整整5年都没考上一个大学生。

新任县长秦县长大刀阔斧地把高考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还特地请了预考前十名的学生共进晚餐,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暖水瓶。

更令人气愤的是,居然说到这里了。

看到这样的剧情设计,让我想问问编剧:你们是不是觉得那个年代的人都傻?还是觉得现在的观众好糊弄?你要知道,那时候能上大学可是改变命运的大事,不仅能转成非农业户口,还能当上国家干部。

确实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不懂就问嘛,非得自己胡乱想象,这下好了,把自己想象成了笑话。

“演员真的很冤枉!造型师把刘巧珍整成什么样了?”

接下来我们聊聊这部剧最令人头疼的角色塑造问题。原著里的刘巧珍是什么样子的呢?路遥可是写得一清二楚:"刘立本的三个女儿,都长得像花一样好看。

巧珍打扮得十分得体,既不土气,也不显得庸俗。她穿着草绿色的确良裤子,配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劳动布上衣,水红色的确良衬衣大翻领翻在外边,这样的打扮让人看了感觉眼前一亮。

当时的年代,一个像她一样水灵的姑娘想找个公社干部或城里的工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再来看一下李沁扮演的刘巧珍,我的天哪,这造型简直让人无言以对。个子小小的,五官也不算太出挑,但造型师却要把她塑造成“丑”的形象。

烤瓷牙这事儿更离谱了。八十年代的农村,大家连刷牙的习惯都没有呢!原著里还特意写到,巧珍是跟高加林谈恋爱后才开始刷牙的,这事儿都成了全村人围观的新鲜事。

你看1984年电影版里吴玉芳演的刘巧珍多好啊,纯朴的气质和那种让人过目难忘的美。

李沁的演技很出色,但在这部剧中,她的造型看起来很不舒服。干瘦的身材加上故意弄黑的脸蛋,似乎很难洗干净,让人看着不太舒服。

有网友表示看不下去:“难道农村人就不讲究卫生吗?把脸洗干净有那么难吗?”这句话真是让人感觉到心痛。

这部剧的巧珍形象与八十年代农村姑娘的特征不太相符。虽然她没有受过教育,但她的普通话却说得极其标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你得知道,八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有了手扶四轮拖拉机,那时候都是12马力的小型号。可剧里巧珍开的可是20马力的大家伙,这个款式明显是九十年代之后才有的。

在那个省吃俭用的年代,满世界开着空拖拉机乱跑的浪费行为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人说:"现在的演艺圈被资本所控制,演员们可以拿到高达千万的报酬。导演能这么拍年代剧,已经尽力去想象穷人的生活了。

真心觉得李沁可惜,演技那么好,为了角色能牺牲那么多,却被一个不走心的造型给拖累了。

这部剧简直到了穿帮无处不在的地步,各处细节过于离奇,让人忍俊不禁。

首先说说那个高考誓师大会的场景。教学楼前挂的横幅居然是机打的字!让我来告诉你们,80年代的时候,就算是在县城,也没有几个人见过电脑呢。

那时候的横幅通常是黑色毛笔书写在红布上的,然后用别针别住。

还有那个晚会的场景,简直了!满地都是红蜡烛,看着是挺浪漫的,但在那个年代,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啊!那会儿一家人用煤油灯,一个月才打二两油,还得省着用呢。

最让人无语的是演员的台词问题。老戏骨们说着地道的方言,年轻演员却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这种语言不统一让人听着都尴尬。

这剧组真不走心,连最基本的语言环境都懒得统一。

有人为这部年代剧的导演找补说:"导演能这么拍年代剧,已经尽量在想象穷人的生活了。"但事实上,这并不是想象,而是他们根本没有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

可惜的是,现在的剧组往往倾向于走捷径。他们认为,只要在镜头上加个老旧滤镜,找几件老气横秋的道具,让演员说几句土话,就可以算是年代剧了。

拍年代剧,靠的不是想象,而是用心去还原那个年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你需要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

如果不懂得这些,仅靠现代视角去臆想,那么拍出来的作品就会是不伦不类的。

因此,《人生之路》中出现的这些穿帮,已经不仅仅是细节问题了,更暴露出整个剧组对待年代剧的不严谨和不负责任。

期待未来的年代剧能更具诚意,摒弃偷懒行为。

0 阅读:26

郭宝宝文学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