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夏天开始,日本的大米价格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狂飙。到了2025年1月,5公斤装普通大米的平均零售价飙升到3688日元(约合人民币175元),比2024年6月涨了整整80%,同比涨幅更是高达82%!
在东京的超市里,5公斤装大米从2023年的1900日元涨到5000日元(约人民币232元),简直让人咋舌。而且,有些地方的大米一上架就被抢光,“抢米大战”重现江湖。
大米涨价直接拉高了日本家庭的生活成本。2024年,日本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比重)飙升到28.3%,创下自198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家庭月均消费支出更是连续两年负增长。
餐饮行业更是“苦不堪言”,小型餐馆因为食材成本飙升,只能涨价或者倒闭。东京一家米店的老板无奈地说,他们销售的大米品种减了一半,进货也越来越难。
日本央行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2%,其中农林水产品价格涨幅高达36.2%,让人“压力山大”。
这场米荒的成因比较复杂。
首先是自然气候的“捣乱”。2024年夏天,日本的水稻主产区遭遇了极端高温和台风的双重“暴击”。东部和北部的稻田被高温“烤”得稻谷空壳率上升,减产10%-15%。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更是让仓储和运输系统“瘫痪”,供应链彻底“乱了套”。
屋漏偏逢连夜雨。虽然2024年新米产量有所恢复,但化肥、农药、燃油价格同比上涨20%-30%,生产成本飙升,农民的实际收益反而下降,甚至创下历史新高。
其次是日本的农业体制。日本的农业流通体系一直比较“独特”,日本农协(JA)通过限制耕种面积来维持米价稳定。2023年政策误判,导致2024年播种面积大幅缩减,结果遇上灾害,供给缺口瞬间拉大。
批发商们更是“火上浇油”,在2024年7月“大米荒”期间囤货待涨,消费者又因为地震预警恐慌性抢购,形成了“越涨越囤”的恶性循环。政府一开始对投放储备米还比较“谨慎”,认为新米上市能缓解压力,结果没料到米价持续上涨。
日本大米市场的封闭性是这次危机的“帮凶”。政府对进口大米征收超高关税(超过10万吨部分税率达778%),让国内米价和国际市场“脱轨”。
2024年全球大米库存回升,泰国基准米价跌到2023年初的水平,但日本却因为高关税无法通过进口平抑价格。
再加上日元贬值(2024年对美元贬值12%),进口农资成本飙升,形成了“输入型通胀—本币贬值”的恶性循环。
最后,还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联想。6月18日,日本最大的对冲基金农林中央金库奥和登理事长突然宣布,由于该机构在美债等主权债券方面运营失败,本年度的净亏损预计为1.5万亿日元,将在一年时间内抛售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的美债和欧债。
农林中金是日本最大的对冲基金,它的背后是日本第五大银行JA银行。而JA银行主要服务的对象和储户是日本的农民,也就是说本次暴雷亏掉的是农民的血汗钱。
此次米荒是否和农林中金的巨亏有关,还需要等待官方消息的释出。
现代版开仓放粮
2025年2月14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宣布了一项“大动作”——分阶段投放21万吨储备米。3月中旬首批投放15万吨,其中包括10万吨2024年新米和5万吨2023年陈米。
这次政策有两个“创新点”:一是首次以“保障流通”而非“应对灾害”为由动用储备;二是引入“回购条款”,要求购买方在一年内返还等量大米,防止过度干预。
储备米将通过招标定向销售给农协和大型经销商,目标是快速补充零售终端的供给。
日本央行也采取措施,2025年1月将政策利率上调至0.5%,这是半年内的第二次加息,试图给通胀预期“降降温”。财政政策更是“大手笔”,推出39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包括能源补贴(覆盖电力、燃气价格的50%)、低收入家庭现金补助(每户5万日元)等措施。
不过,学界对这些政策的针对性提出了质疑,伊藤忠综合研究所指出,食品通胀需要结构性改革,而不是短期补贴。这就好比“治标不治本”,效果可能有限。
农民团体对投放储备米的决定“火冒三丈”,认为当前价格“刚能覆盖成本”,担心政府干预会让他们的收益“打水漂”。
市场分析师也指出,21万吨储备米只占年消费量的1.4%,如果后续产量回升再叠加回购机制,可能引发2026年米价暴跌。更深层的问题是政策目标的冲突:既要短期内平抑物价,又要维持农业保护政策。
米荒后遗症
政府投放储备米可能会在3-6个月内把零售价拉低10%-15%,但小型零售商可能“无福消受”。东京的米店调查显示,平价米供给仍然紧张,消费者可能会转向进口混合米或小麦制品。
餐饮业的复苏也面临不确定性,已经有超过5000家小型餐馆濒临倒闭,如果米价继续高企,行业洗牌可能会加速。
这次危机暴露了日本农业系统的“脆弱性”:农户平均年龄68岁,耕地碎片化(70%的农户经营面积小于1公顷),农协垄断流通渠道等问题亟待解决。
政府可能被迫推动改革,包括放宽进口限制、鼓励农业企业兼并、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但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巨大,农协已经明确反对“破坏价格稳定机制”的改革。
如果通胀持续,可能会引发日本家庭消费习惯的转变。日本家庭大米年消费量已经从1960年的118公斤降至2024年的50公斤,这一轮涨价可能会加速这一趋势,推动主食多元化。人口结构变化加上饮食西化,大米需求可能进入长期下降通道,进一步冲击农业生产体系。
结语
日本大米危机的本质是封闭农业体系与全球化市场的“冲突”。短期政策虽然缓解了价格飙升,但并没有触及生产成本高企、流通效率低下、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
日本国民能有希望吃上平价大米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