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的拥有者,享受壮丽景色的同时,也被迫接受广阔沙漠所带来的“特殊”礼物,如今历经40年的“锁边”项目大功告成,仍有不少人疑惑,“锁边”是要干什么?会有怎样的效果?
为什么要“锁”塔克拉玛干沙漠?
要知道,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边缘总长度约3046公里,相较于固定沙漠的基本不发生移动,流动沙漠会在定向风的作用下一直移动。
据研究员介绍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极高,东西空气已一经碰撞就会形成风,最终引发沙尘暴,沙丘也会不停地向外蔓延。
而“锁边”则是,通过一系列林草带工程治沙或光伏治沙等措施,使流沙被“控制”起来,让沙源停止向外扩散,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怎样“锁”住的呢?
如何“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
前不久,塔克拉玛干沙漠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完全闭合,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也就此诞生。新闻一经公布很多人极为震撼,不由得好奇,这是如何办到的?
事实上,“锁住”塔克拉玛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工程治沙、光伏治沙和生物治沙,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三种方法适应不同区域。
其中,工程治沙就被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间的民丰县,当地的村民们就用铺设草方格来阻挡流沙的扩散。
而这“草方格”就是用芦苇等材料,做成的方格形状的挡风墙,一般在沙子上面留20厘米高,沙子下面埋15-20厘米,能起到非常好的阻沙作用。
另外,就是光伏治沙,也是光伏发电与沙漠所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能够兼顾发电与恢复植被,在新疆的洛浦县万亩“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基地,放眼望去茫茫一片光伏板,都是光伏治沙的痕迹。
前两种方法固然能见效,但在整个沙漠“锁边”流程中,最“受欢迎”的还是生物治沙。和田地区于田县百姓,为了摆脱一年中三分之二的风沙天,于是研究出了“于田治沙模式”,用梯田的方式种植出来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经过不断努力,使全年风沙天数减少到了203天,曾经漫天黄沙的日子,也在渐渐离人们远去。
完成“锁边”,实现一举多得
“锁边”这项工程,一方面保护了周边的绿洲与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让当地的农业发展有了新方向。
以新疆于田县为例,他们就把沙漠生态治理与“肉苁蓉”进行了搭配。肉苁蓉也叫“大芸”,一般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被誉为“沙漠人参”。
相关负责人表示,希吾勒乡辖区共种植800多亩肉苁蓉,每年的4月和10月为采收期,直接让动希吾勒乡季节性就业增加约100人,一个人一天的平均工资最高可达200元左右。
除此以外,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个平原水库,更是养起了螃蟹,沙漠里的水矿物质元素较为丰富,通过综合利用把螃蟹养起来,也使得当地水产业发展得到新思路。
所以说,从表面上来看这项工程只是单纯的维护生态,实际上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展示了我国在生态治理上的能力与决心。
参考资料:
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锁边”
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围脖”有多难?
走!去塔克拉玛干沙漠,看“锁边”工程的N种模式→
锴歌饮龚锡锴
全国搞基建和填海造陆工程全部都用沙漠的沙来完成,建成通到沙漠的货运火车通道时刻运沙至全国各地基建和建房,用沙漠的沙制成建筑材料!完善沙漠沙的科研及运用,引入西藏新疆的大江大河水甚至海水去净化,变废为宝!资源运用和投入技术研发,政策倾向引导。飞船都能上天,何况沙粒不能变成宝贝吗?大学里这些设为专门研究的学科,华夏人都会把沙漠玩出花活来[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