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古代小说女性形象论》序

古代小说研究 2025-02-20 07:24:45

1995年我开始在山东大学担任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马珏玶是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她是从宁夏大学来的,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写《聊斋志异》,曾到济南来找我访学,给我留下了“孺子可教”的印象。

《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源流考论》

马珏玶很用功,肯吃苦,有点儿男孩子特点,不太计较小事。她也就成为我做研究生导师(包括做硕士生导师)以来,谈话最多,谈起来最不客气的学生。

记得我布置她做的第一篇论文就是硬啃《红楼梦》这根很难再啃下肉来的大骨头,论《红楼梦》几大丫鬟。

她的第一稿写出来,交到我这里,忐忑不安地来听老师的指导意见,我如何“指导”呢?一个多小时,气乎乎地从头骂到尾!说:这篇文章,既没提出问题,也没解决问题,这样的文章还写它做啥?说,我现在不是做博士生导师,是做“大一国文”老师,告诉你写文章的abcd……

现在想想,这番话真是盛气凌人!这些连训加批、连讽加刺的话,有十分之一放到其他女生身上,早就哭鼻子了。而马珏玶老老实实地听着,认认真真地记着,然后,拿着改得“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初稿,走了。默默地重新看书,重新提练,重新写文章。

几周后,她的第二稿改好,简直是脱胎换骨,再改一稿,门槛不低的《红楼梦学刊》居然给发表了。这是二十年来宁夏大学发在《红楼梦学刊》上的头篇文章。

接着,马珏玶又有了上《文史知识》的机会,上《文学评论》的机会,后一个机会,已是她到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事了。

马珏玶的博士论文答辩从南京请来了两位著名老学者:南师大的陈美林教授和南京大学的吴新雷教授。

1999年马瑞芳“中国古代小说史”首位博士生毕业答辩。

恰好陈美林教授中学时的同窗好友寿楠海教授是山东医学院外科著名专家,在山东有“外科头一刀”之称。马珏玶答辩后,寿楠南教授亲自开车来请老同学游灵岩寺,有一张照片是四位博导跟一位博士生合影。

我开玩笑地跟马珏玶说:你可真是“三张纸画了个鼻子----好大一张脸”!四个博士生导师陪一个小博士游梁启超说的“海内第一名刹”!

马珏玶博士毕业后到南京大学做博士后,我当时很奇怪她为什么要做博士后?按照国外惯例,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才做博士后。

马珏玶毕业时,博士“行情”极好。不像现在,毕业还找不到饭碗。当时有家大学来联系我,能不能让你的学生马博士到我们这儿?学校送一百五十平米的房子,给十万安家费、十万科研启动费,还给配电脑、电话等。我听了,笑道:这么好的条件啊?干脆我到你们那儿得了!

可是,马珏玶不为所动,到南京做博士后去了。当然是为奔更加美好的前程,心气挺高。

马珏玶的博士后联络教授是南京大学的张宏生,张宏生教授是程千帆教授的高足,而程千帆教授是既受我敬慕又对我非常关照的前辈。马珏玶有了到温文尔雅的“师爷”家里随意请教的机会。

《传统内外:清代闺秀诗词研究》

在南京大学她进步很快,被邀请到韩国,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持。博士后出站,戴了“副教授”头衔到南京师大工作。从这个校门到那个校门,马珏玶演了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连续剧。

马珏玶的博士论文是以女性视角研究古代小说女性形象。本来设想研究到近代文学,因资料太多,只写到唐代,就盛不下了。

中国古典小说历史悠久,成就煌煌,研究者百般探求,成果卓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叙事学、原型批评等,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产物,进入大陆学界不过三十年,如何利用这些西方批评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颇具吸引力和挑战性。

马珏玶的毕业论文做了很好尝试。经过博士后磨砺和教学历练,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升华,终于把这本书做出来了。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故事是人物的生存空间,传统则是搭建这一文学殿堂的基石。“故欲语一学问之沿革,不可不上下千古,泝端竟委,观前此萌达之迹,为将来进步之阶。”(梁启超 《格致学沿革考略·导言》)

《格致学沿革考略》

选择女性人物为切入点,利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分析框架和叙事学、原型理论的视角,考辨源流,既有助于厘清中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的形象流变规律,也对探讨古代性别文化对古典小说的深厚影响颇有裨益。

马珏玶理论简释部分不仅可以见出作者对这些理论的认识,也有助于读者简要了解这些理论,并更清晰地理解书中涉及的相关理论。

上古神话和传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源头,其中的女性形象尤其值得瞩目。既有创世的女娲,也有威赫的西王母,更有引后世无数男性文人折腰的嫦娥等形象。

马珏玶将这些形象分为四类:爱欲、斗争、自由、牺牲,不仅从外在形象的演变上予以梳理,而且进一步探讨这些形象承载的女性精神,以及对后世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本质影响。

《列女传》是中国第一部为女性立传的专书,重要性不言而喻。马珏玶进一步将早其几十年撰写的《韩诗外传》予以挖掘,同时探讨这两部汉代典籍中的现实女性形象,及其承载的儒家性别观和女性理想。

《列女传汇编》

由此,虚构的女性元神精神和写实的儒家女性理念得以呈现,二者的结合造就了后世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形象核心。这个议题的撰写,不仅有文献的爬梳,也有理论的阐释,还有具体实物的考察,足见用心。

魏晋南北朝小说确立了志人与志怪两大传统,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代表,创立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叙事传统。

马珏玶以二者为主,参以其他相关文献,继续探讨小说成熟期女性形象的塑造艺术及其性别意识问题。特别是对奔女、才女、变异母亲形象等类型人物的归纳和剖析,很有创见。

“小说的女性时代”这一看法的提出,是马珏玶对唐代小说女性形象问题的总结。侠女、倡女、女帝等形象类型浮出水面,通过对小说、笔记、历史文献等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马珏玶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细致的论证和可信的评价。

宋元以降,理学大兴。明清以来,礼教禁锢之风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日益丰富和丰满,另一方面是佛教的深入人心,并深刻渗透到小说的创作中。古典小说的所有类型和最重要的经典之作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其女性形象的艺术刻画也由此登上巅峰。

《明清文学的社会性别研究》,马珏玶著,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版。

一部古典小说女性形象史,是一部从文学角度进行书写的古代女性生活史的真实写照吗?马珏玶提醒大家,这部历史是由清一色的男性作家撰写的,因而其中包含的男性中心文化意识和权力色彩触目皆是。

所以,这实际上是一部男性强势视角俯瞰下的女性形象小说史,与女性真实的生活史颇有差距。揭伪方能存真,前路迢迢。马珏玶在她的书里边已经做了一些“揭伪存真”的工作,还会在将来的研究中继续做下去。

“十年磨一剑”,马珏玶这部心血之作,是对过去一段求学岁月的总结,也是她未来继续攻坚的开始,可喜可贺。

2009年3月23日写于山东大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