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在沙漠,在海滩种水稻,农耕是写在我们身体里的基因。中国人走到哪里,种下的种子就会在哪生根发芽。
如今中国人的水稻在宇宙中发芽了。这批种子,就像勇敢的先锋,为中国太空水稻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2022年,由第一批太空种子培育而成的第二代太空稻种,再次踏上征程,进入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
在120天的太空培育过程中,航天员们化身“太空农夫”,精心呵护着这些珍贵的种子,为它们提供人造光源、营养液,并时刻监测它们的生长情况。
太空环境的特殊性,对植物的生长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太空是真空环境,缺乏地球上的空气、阳光和水,因此必须构建人造环境来模拟地球的生长条件。
这就需要为植物提供人工光源、空气循环系统和水分供应系统,确保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获得生长所需的养分。
尤其是在光照方面,水稻对太阳光的要求较高,如何在太空中提供合适的光照强度和光谱,是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难题。
地球上的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地球的重力环境,而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会对植物的形态、生理功能和基因表达产生一系列影响。
微重力会导致植物的茎叶生长方向发生改变,影响光合作用效率;还会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水分养分吸收,导致生长缓慢。
太空中的高能宇宙射线和强磁场环境,会对植物细胞造成损伤,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基因突变。
在失重状态下,水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自然流向植物根部,而是会漂浮在空中,形成水球,这使得植物根系难以有效吸收水分。
我们开发了特殊的浇水技术,利用人工毛细管作用或喷雾装置,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部。在空间站的密闭环境中,必须选择不会飘散的基质材料,以防止污染舱内环境,影响航天员的健康。
尽管太空种植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意义却非同凡响。克服这些挑战,在太空中成功种植植物,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
太空水稻的成功培育,并非仅仅是为了在太空中种植水稻,更重要的是探究太空环境对水稻的影响,以及培育出更优良的水稻品种。
更高的产量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这对于解决日益增长的全球粮食需求至关重要。
在营养成分方面,太空水稻也展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太空水稻的口感更甜,营养价值也更丰富,正如俄罗斯媒体所评价的“更甜、更有营养”。
这种口感和营养的提升,无疑增加了太空水稻的吸引力,也为未来太空食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空间站种菜,可以帮助宇航员补充必要的营养,改善他们的饮食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慰藉,缓解长期太空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一抹绿色,在单调的太空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它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也寄托着航天员对地球家园的思念。
这种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对于构建自给自足的地外生命保障系统至关重要,能够大大降低长期载人飞行任务的后勤成本,为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长期居住提供保障。
太空种植的最终目标,是为人类未来太空移民和深空探测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设想一下,在未来的月球基地或火星殖民地,航天员可以在温室中种植各种农作物,自给自足。
不再依赖地球的补给,这将大大提高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能力,使人类的太空探索之路走得更远。太空种植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在太空中种植农作物,更重要的是推动地球农业科技的进步。
中国在太空农业领域的突破,也为对外农业援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也试着把种子带入太空,然后在地面上进行耕种,研究。
未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对水稻进行分子改造,使其更适应太空的微重力、强辐射等特殊环境,提高其在太空中的生长效率和产量。
可以改造水稻的基因,使其叶片夹角变小,更紧凑地生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也可以增强其抗辐射能力,使其在太空环境中更健康地生长。
将太空水稻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到地面农业生产中,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营养,惠及更多人。
也可以将太空种植的经验应用于其他农作物,例如小麦、玉米、大豆等,丰富太空食物的种类,为人类提供更均衡的营养。
以太空水稻为基础,逐步探索其他作物的太空种植,构建一个完整的太空农业体系,包括植物工厂、立体农场等。
实现食物的自给自足,为人类未来在月球或其他星球建立长期居住基地提供保障。太空水稻的成功培育,为在这些星球上种植农作物提供了希望。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在月球或火星上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为人类提供食物,也为荒凉的星球增添生机。
俄媒:中国“太空水稻”更甜、更营养
环球网
2024-11-26
期待!中国空间站第三代“太空水稻”即将收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