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系重型装甲侦察车(234/2号特种车辆),又称Sd.kfz.234/2“美洲狮”,战斗权重为3.7,在更新1.69“Regia Aeronautica”中引入。
一战结束后,因不受《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开始研发轮式装甲车。在德军入侵波兰和法国的早期作战中,轮式侦察车的高速灵活等优势得以显现,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设计缺陷。基于这些实战经验,1940年8月,德国启动了全新的装甲车项目,Sd.kfz.234系列应运而生,旨在打造一款更先进、更适应战争需求的侦察车辆。
Sd.kfz.234采用单壳体车身和气冷引擎设计,最初原型车使用的引擎因噪音过大,后改用太脱拉103型引擎。该车型具有八轮转向功能,且因配备两名驾驶员,其中一名朝向后方,使其转向速度很快,机动性出色。1942年7月,首次对Sd.kfz.234原型车进行测试,而其系列中的234/2型于1943年末至1944年中进行生产。它是最先生产的型号,共生产了约101辆。
其底盘由布欣-纽埃汽车公司制造,装甲车身由德意志不锈钢工厂生产,炮塔则由戴姆勒-奔驰和希肖船厂提供。主要装备给了纳粹德国的一些装甲师和侦察部队,如装甲教导师、第1党卫军装甲师、第20装甲师等。于1944年首次在诺曼底登陆后的作战中亮相,之后又参与了塞纳河地区的战斗。
在诺曼底登陆后的作战中,它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和较强的火承担了侦察和火力支援的任务。它能够快速地穿梭于战场,为德军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同时其火炮也可以对盟军的轻型装甲车辆、步兵阵地等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然而,随着盟军在西线的不断推进,德军逐渐失去了制空权,该车在作战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空中威胁,其相对薄弱的装甲难以抵御盟军飞机的攻击,在开阔地带行动时容易遭受空袭损失,在面对反坦克武器时亦是如此。
在东线战场上,它能够有效地击穿早期的中、重型坦克的侧面和后部,给苏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是随着苏军装备的不断更新和战术的改进,该车在东线战场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最终也难以改变德军的败局。此外,它还活跃在巴尔干半岛,主要用于对付当地的游击,其机动性和火力在对付游击队的袭扰和小规模抵抗时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它还参与了德军在意大利北部的防御作战,有一定的出色表现,但最终也无法阻止盟军的推进。
战后,它仍有少量幸存,比如在德国的明斯特装甲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