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三国分立的格局逐渐形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痛斥汉桓帝和汉灵帝,当时的他满怀激愤。令人好奇的是,这两位皇帝究竟做了什么事,让诸葛亮怨恨不已?
首先必须要提的是党锢之祸,始于汉桓帝的统治时期。这场政治清洗波及了士大夫阶层,许多名士惨遭迫害,永不得参政。党锢之祸不仅动摇了东汉的政治根基,还直接引发了士人与宦官的敌对情绪。朝廷内部,地方州郡到中央,几乎无人不被这场暴风雨波及。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被抓捕、流放或禁锢的官员多达六七百人,牵连了大约三万名太学生。这种极端的政治斗争不仅使得士大夫阶层痛恨宦官,更让整个朝廷人心惶惶。
汉灵帝时期形成的“十常侍”集团,将宦官干预政治推向了顶峰。汉灵帝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与宦官绑定,比如他少年时即位,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试图铲除宦官,但行动失败,反而导致士大夫集团遭受灭顶之灾。张让、赵忠等十二宦官结党营私,影响深远,他们不仅贪污腐败,还直接操控朝政,致使政治环境变得更加糟糕。《后汉书》特别提及这些宦官的嚣张行径:强占土地、搜刮民脂民膏、干涉政事等,不仅影响了民生,更破坏了朝廷的公信力。
贪恋酒色也成了汉桓帝和汉灵帝为人诟病的理由之一。汉桓帝的后宫佳丽六千,但他仍不满足,甚至将原配邓皇后废黜。他的荒唐行径令人咋舌,竟让宠妃在自己面前与宠臣亲密接触,以此取乐。而汉灵帝也毫不逊色,他在宫廷中设立多间房屋供宫女裸身追逐,自己参与其中,完全沉溺于酒色之中。
此外,卖官鬻爵也是汉灵帝时期导致政治腐败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筹集私人财富,汉灵帝竟公开出售官职,从三公到县官,无一例外。曹操的父亲曹嵩花费巨资买得太尉之职,而崔烈为了贿赂乳母程夫人,花五百万钱得司徒一职,这些行为都让朝廷运作变得更加混乱不堪。《后汉书》记载:“上至三公,下至县官,皆以钱买之。”政治权力沦为金钱交易的商品,导致正直廉洁的官员几乎无处立足。
在帮助自己稳固皇权的过程中,两位皇帝均选择了站在宦官一边。汉桓帝与宦宫密议并结盟,终于一扫梁冀的势力。而汉灵帝在面对陈蕃、窦武等士人集团的铲除行动时,选择与宦官同流合污,以致陈蕃、窦武被灭门。这种选择不仅扼杀了朝廷中唯一的清流,也加剧了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
党锢之祸、宦官乱政、卖官鬻爵等系列事件,逐渐削弱了东汉的政治力量,致使民心尽失、国力下降。在黄巾起义爆发时,汉灵帝迫不得已解除了党锢,试图挽回局势,然而为时已晚。《三国志》特别记载了当时的混乱状况,士大夫与宦官的仇恨已经难以调和,这种内部矛盾成了东汉亡国的重要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