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普通干部受到毛主席接见,其妻大惊:你和主席什么关系

冬雪寒冷月 2023-06-30 15:32:53

1950年盛夏,南京华侨路军区招待所人来人往,一个普通干部打扮的男子挎着一个大背包匆匆走了进来,手里还提着写着“北京特产”的礼品袋。

男子径直跑进了家属楼,邻居看到了纷纷跟他打招呼:“王勋回来啦,北京怎么样?顺利吗?”

名为王勋的男子笑着和大家寒暄了几句,便头也不回地跑回了家里,一进家门,他就激动地对妻子说道:“寄萍,我回来了,你知道我在北京见到了谁吗?”

妻子一边做饭一边问道:“是谁呢?”

“毛主席!我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

徐寄萍猛地抬起头,大吃一惊地看着王勋,愣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问道:“毛主席?可你的级别根本没机会和毛主席见面!”

“你说实话,你和毛主席到底什么关系!”

王勋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毛主席,是我的堂哥……”

王勋到底是何身份?他为什么要对妻子隐瞒身份呢?

一、不要打着我的名号做事

毛泽全比毛泽东小16岁,他的父亲毛喜生是毛泽东爸爸毛顺生的亲弟弟,所以,毛泽东和毛泽全是实实在在的堂兄弟关系。

毛泽东离开韶山冲求学的时候,毛泽全还是襁褓之中的婴儿,关于堂兄毛泽东的故事,都是从大人口中听来的。

和毛泽东一样,毛泽全对读书学文化这件事也非常执着,只可惜他父亲走得早,家里连饭都吃不起,根本供不起他读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全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向往,他渴望成为堂兄毛泽东那样的革命志士,不甘心屈居于小山村中虚度年华,便起了偷跑下山的心思。

和家人大吵一架后,毛泽全一个人坐在地垄上看月亮,迷迷蒙蒙的毛月亮神秘十足,稀稀拉拉的月光照在毛泽全脸上,撩拨着少年躁动的心。

这一晚,毛泽全收拾行囊,离开了家乡。

下山后,毛泽全一路直奔南京,投靠了本家堂叔毛宪。当时毛宪在南京政府当调查专员,毛泽全来了后,就任命他为自己手下的收发专员。

抗战爆发后,毛宪病逝,在南京举目无亲的毛泽全,想起了在延安闹革命、自己的偶像——堂兄毛泽东。

毛泽全做事果断,二话不说就跟着从事地下工作的侄子毛远耀去了延安。

看到自己家人都来投奔革命了,毛泽东说不出的高兴,立马将毛泽全、毛远耀等人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经过一年的学习,毛泽全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

毕业后,毛泽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很高兴,专门找他谈话:“泽全,我们虽然是兄弟,但是,你不要打着我的名号做事,我们要更加低调,谦虚!”

这句话一直被毛泽全记在心里,时刻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努力不给“主席三哥”丢人。

因为表现出色,毛泽全被安排到了新四军岩寺兵站工作,政治部主任袁国华知道毛泽全的身份后,立马找到他谈话。

“毛泽全同志,你这段时间的工作表现很好,组织很满意。”

听到这话,毛泽全非常高兴,立马向袁国华敬礼,表示感谢。

袁国华点点头,接着说道:“不过,考虑到你的身份,为了更好地展开工作,组织建议你可以改个名字,既能保护你自己,也能保护组织。”

毛泽全思虑再三,决定改名王勋,并以王勋的身份进入繁昌兵站工作。

在这里,王勋遇到了供给部会计徐寄萍,两人很快就陷入了爱河,结婚生子。

身为毛主席的堂弟,王勋在部队中一直非常低调、谦虚,在后勤部门工作了大半辈子,朝夕相处的同事、战友竟然都不知道他的身份,王勋也从未和任何人提过自己的真名,包括妻子徐寄萍。

渡江战役后,徐寄萍挺着个大肚子跟着部队来到了宁波,丈夫王勋所在的后勤部驻扎在章桥镇,夫妻俩带着孩子寄居在当地的一个老百姓家中。

孩子出生后,组织突然要求毛泽全去南京军区后勤部报到,徐寄萍只能抱着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跟着丈夫一路转移到了南京,住进了南京华侨路军区招待所。

王勋出任南京军区生产部部长,徐寄萍为财务科副科长,从此便在南京定居了下来。

二、去毛主席家做客

1950年春天,王勋进入南京华东军区工作,当时革命形势已经逐步稳定了下来,王勋便将名字改回了“毛泽全”,直到此时,徐寄萍才知道丈夫的本名。

不过,徐寄萍完全没敢往毛主席那方面想,单纯以为丈夫刚好和毛主席一个姓氏罢了,毕竟王勋和毛主席长得并不算相似。

自延安一别,毛泽全已经12年没有和毛主席联系过,这些年来一直自力更生,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1950年,毛泽全去北京出差,这么多年没有见到“主席三哥”,甚是想念,便主动联系到了中南海。

得知堂弟毛泽全来了,毛主席非常高兴,连忙将毛泽全请到了菊香书屋见面。

“泽全,这么多年没有你的消息,你做么子去了?”毛主席亲切热情地问道。

“三哥,我改名王勋,一直在咱们的后勤部门工作。”

毛主席点点头,称赞道:“很好!这个名字也很好,王字利索,不像毛字,还有个小尾巴。”

接着,毛主席拉着毛泽全的手,笑眯眯地对陈毅说道:“陈老总,这是我弟弟,名字叫毛泽全。”

陈毅哈哈一笑,说道:“我早就晓得咯!我们在皖南和盐城就见过面。”

随后,毛主席又询问了毛泽全的家庭情况,就让毛泽全离开了。

分别的时候,毛泽全看着慈祥随和的毛主席,内心感慨万分,没想到三哥当了国家主席,还是和以前一样“接地气”,真是令人敬佩。

离开北京回到南京后,毛泽全兴奋地对徐寄萍说起了自己和毛主席见面的点点滴滴,徐寄萍吃惊地问道:“你的级别根本没机会和毛主席见面,你和毛主席到底什么关系?”

毛泽全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结结巴巴地回答道:“毛主席,是我的堂哥。”

徐寄萍怎么也没想到和毛主席外貌差别巨大的丈夫,竟然和主席是堂兄弟,这也就意味着自己也是毛家人的一员,以后要谨言慎行,绝对不能给主席丢脸。

1952年,毛泽全调任北京,家人都跟着他到了北京,这一年的中秋节,毛主席特意邀请毛泽全一家来中南海做客。

徐寄萍第一次见毛主席,紧张得不得了,早早就准备好了新衣裳,等着中秋节的时候穿,以最好的形象去见毛主席。

中秋节那一天,毛主席专门派来轿车接毛泽全一家人,本以为中央机关所在的中南海,会非常奢华精致,可徐寄萍一路上只看到褪色的屋檐和脱漆的柱子。

轿车抵达的时候,毛主席正坐在菊香书屋外面的凉棚看书,主席穿着打着补丁的睡衣和一双旧布鞋,惬意地靠在藤椅上,心情非常不错。

毛泽全一下车,就看到了主席,兴奋地高喊道:“三哥!我们来了!”

毛主席立马放下书籍,站起身来,大步流星地朝毛泽全等人走来,随后一一和毛泽全的家人握手。

轮到徐寄萍的时候,毛主席笑着问道:“这就是寄萍同志吧,这些年,劳你费心照顾泽全了。”

徐寄萍连连摇头道:“主席,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孩子也懂事地簇拥到毛主席身边,甜甜地喊着:“主席好,伯伯好!”

看着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毛主席高兴极了,拉着孩子走回凉棚,坐了下来。

主席问起了徐寄萍的身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徐寄萍也曾是一个热血的革命青年,1941年在苏北参军后,就来到了延安,两个妹妹都是共产党员,父亲也曾是著名的爱国教授。

毛主席满意地连连点头,然后问道:“寄萍啊,你是有文化、出身好的知识分子,怎么看上了泽全这个‘土包子’呢?”

徐寄萍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道:“泽全对我很体贴,人也很好,觉悟也很高……”

“哈哈,这很好嘛!一个工农分子,一个知识分子,真正做到了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分子知识化,取长补短嘛!”毛主席大笑着说道。

随后,毛主席打量着徐寄萍的脸色,关切地说道:“寄萍,你的身体很瘦弱啊,是有什么病根吗?”

“也没有啥大病,就是经常头痛。”

毛主席皱着眉头说道:“还是要去医院看看,这么一大家子,离不开你这个‘当家婆’。”

毛泽全也在一旁附和道:“老大老二是打仗的时候生的,没能好好给寄萍调养身体,从那个时候身体就一直不好,现在孩子多,压力大,寄萍担心花钱不愿意去看……”

听到这里,徐寄萍赶紧开口打断了丈夫的发言,说道:“主席放心,为了孩子,我们俩也会照顾好自己的。”

就在这时,叶子龙从外面走了进来,毛主席连忙喊住他:“子龙,今天娃娃多,不能吃辣椒,让厨房做盆炒鸡蛋给娃娃吃。”

叶子龙应和了一声,然后说道:“王季范先生来了。”

毛主席点点头,转过头对毛泽全说道:“咱们也进去吧,人差不多都到齐了。”

毛泽全、徐寄萍带着孩子跟着主席走进了客厅,只见主席的姨表兄王季范、恩师李漱清、儿时伙伴邹普勋都来了。

邹普勋是毛泽全的亲舅舅,徐寄萍赶紧带着孩子和邹普勋打招呼,邹普勋高兴地看着孩子,说道:“这几个小伢子都长这么大了。”

见众人都站着说话,毛主席连忙招呼道:“快坐!快坐!菜都要凉了。”

桌子上摆着一些常见的家常菜,有苦瓜、茄子、辣椒之类的炒菜,还有一盆炒鸡蛋。

吃饭的时候,毛主席一直给大家夹菜,见徐寄萍不好意思动筷子,毛主席连说了几次,让毛泽全给妻子夹菜,然后他自己一直抱着两岁半的毛远平喂饭。

热热闹闹吃过饭后,众人坐在沙发上聊天,男人抽烟,女人和孩子喝茶、吃苹果。

5岁的毛远玲拿着一个大苹果,扭来扭去地跳舞,见主席和大家说话不理她,便撒娇似的钻到主席怀里,说道:“伯伯,伯伯,看我,我给您跳舞!”

毛主席笑呵呵地说道:“好啊,你给伯伯跳舞。”

然后毛远玲就站到客厅中间,一边啃着苹果,一边手舞足蹈地跳舞,毛主席轻轻地拍着手,慈祥地笑着。

两岁半的毛远平坐在沙发上,大睁着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毛主席,主席慈祥地说道:“远平的眼睛很明亮,正在观察我们哩,以后的世界都是他们的,有他们研究的时候!”

说完这话,众人开怀大笑,爽朗的笑声一波又一波从丰泽园传了出来。

临别的时候,毛主席让叶子龙把吃不完的水果和糖果分给了孩子,然后一路送大家出了院门。

毛泽全一家是最后离开的,上车的时候,主席突然着急地问道:“怎么少了一个娃娃?远平呢?”

徐寄萍笑着说道:“刚刚说话的时候,远平就闹觉了,我把他放到车上睡觉了。”

主席松了一口气,目送毛泽全一家人上车,然后嘱咐道:“泽全,有什么事和三哥说,多和我联系。”

车子慢慢驶出了丰泽园,毛主席一直站在院门口目送,半天都不肯离开。

1954年的秋天,毛泽全的母亲邹氏来到了北京,主席听说后,连忙让邹普勋和毛泽全带着邹氏来中南海做客。

没几天,叶子龙开着车来到了后勤部大院接人,半路上,叶子龙兴冲冲地说道:“今天可是热闹极了,主席的孩子放星期,也都回来了。”

不一会儿,众人就来到了毛主席家中,主席早早等候在院门口,邹氏一下车,主席就迎了上来,恭敬地说道:“婶母,你好啊!”

主席扶着邹氏,小心翼翼地走上阶梯,这一年邹氏已经80多岁了,还裹着小脚,走起路来很不稳当,毛主席扶着她,动作十分小心。

毛泽全走进客厅一看,邹普勋、钱希均、毛远耀一家人、王季范和孩子们、文家兄弟等人都早已坐在一起。

晚上吃饭的时候,李敏、李讷和毛岸青的妻子邵华也来了,李敏十分活泼热情,又是倒茶、又是端水果,招呼客人,十分懂事。

由于人太多,客厅里摆了两张大圆桌,大人一桌,小孩一桌,依旧是一些家常菜,只多了一道红烧猪肘子。

主席很喜欢吃肘子皮,叶子龙先是从大人桌上给主席夹了一块,主席很快就吃了,然后又从小孩桌上夹了一块,主席也吃完了。

聊天的时候,毛主席拉着邹氏,对毛泽全、毛远耀等人说道:“婶母是个好母亲,旧社会里吃了很多苦,有一次我回韶山调查,她见我布鞋烂了,连夜给我做了一双,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双布鞋穿着真舒服。”

这一晚,中南海灯火通明,幸福的笑声不绝于耳。

人们常说“高处不胜寒”,所以主席格外贪恋着人间烟火气,能这样和家人坐在一起团聚,对主席来说,是很幸福的事。

1956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毛泽全又接到主席的电话,要他带着刚来北京的毛纯珠进中南海叙旧。

几人来到中南海的时候,主席刚睡醒,精神头十足,厨房早就做好了晚饭,等着毛泽全到来。

吃饭的时候,主席指着桌子上的西红柿说道:“我一直不爱吃这东西,可医生说有营养,鸡蛋我很爱吃,但是医生一会儿说多吃好,一会儿说多吃不好,我不管那一套。”

简单寒暄后,毛主席就问起了毛纯珠关于老家农业合作化的事,主席严肃地问道:“乡亲们到底喜不喜欢合作化?”

毛纯珠点点头,说:“喜欢。”

主席又接着问道:“每个农业合作社范围有多大?还是自己喂猪吗?”

毛纯珠一一回答了主席的问题,聊了足足一个多小时后,主席才换了话题。

“纯珠,你母亲身体还好吗?”

毛纯珠低低头,说道:“她很好,帮我们喂猪喂鸡,只是下了蛋舍不得吃,都拿去换钱了。”

听到这话,主席关切地嘱咐道:“纯珠,走的时候拿200元钱给她们买点好吃的。”

毛泽全一把拦住主席,说道:“三哥不要了,我们时常寄钱回去。”

主席点点头,说道:“那我们拍张合影吧,之前就说要拍合影,但是没拍成。”

说罢,摄影师就走了进来,毛泽全、毛泽东、毛纯珠并排站在一起,毛远慧和毛远平姐弟俩则站在主席的身前,拍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也是毛泽全和主席三哥的唯一一张合影,虽然毛泽全多次进中南海与主席见面,但是老实的毛泽全从未向主席提出过任何要求。

毛泽全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向毛主席要一幅字,留作收藏。

三、毛家人不做攀龙附凤的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的亲人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看着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去,主席心里很不是滋味。

年纪越来越大,主席对亲人的那份眷恋就越深,可因为这层身份,主席注定无法经常和家人团聚。

毛泽全明白主席的心意,一直有意无意和毛主席保持距离,在外人看来,都以为他们堂兄弟之间感情不深厚了。其实并不是,毛主席去世的时候,毛泽全悲痛难抑,因为伤心过度,两次进了医院。

毛主席离开后,毛家亲戚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虽然“远”字辈后人众多,但都散落各地,不怎么来往,往昔亲情淡薄如雾,依稀只在梦中。

可不论身处何方,毛家后人都谨记毛主席教诲,一刻都不敢忘。

毛泽全和徐寄萍的六个孩子也渐渐长大了,身为毛主席后人的他们,不仅没有享受到国家的半分红利,甚至还过着比别的孩子更加简朴的生活。

毛远慧记得很清楚,上学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有小轿车来接,唯独她的父亲,总是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吱呀吱呀地出现在街角。

毛远慧不明白,明明主席伯伯会派车来接他们去玩,为什么上学的时候就不能坐轿车呢?

毛泽全解释道:“骑车不也很好吗?既能锻炼身体,还可以观赏风景,远慧,主席伯伯不是说过,不要攀比,就算比,也要和同学比学习吗?”

毛远慧长大后,进入辽宁的一家部队工厂搞研究,领导知道她的身份后,都希望她可以和沈阳军区政委毛远新“联系”一下。

毛远慧冷哼一声,坚定地说道:“不论是我还是远新,我们都不会答应的。毛家人不做攀龙附凤的事!”

其余的几个孩子也和毛远慧一样,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想去的单位工作,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过着平凡的生活。

毛泽全让唯一的儿子毛远建参军了,去了新疆的中苏边境,直到转业的时候,部队的领导才知道毛远建的真实身份,可见,在军中的这些年,毛远建一直都十分低调,从未公开过自己的身份。

身为毛主席的后人,毛家的这些孩子一直谨记主席教诲,从不打着主席的名头做事,更不做攀龙附凤的事。

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毛家人的精神与品质都宛如一座高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用。

1 阅读:38
冬雪寒冷月

冬雪寒冷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