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浅谈李白诗歌中的儒、道、侠精神

凝天读史 2023-03-05 11:11:01
引言:

作为我古代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人其诗向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入手,通过对他诗歌当中“儒““道““侠”三种精神的分析,来解读李白诗歌中精神内涵。

一:儒家“入仕”思想对于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在中国,“李白”两个字几乎可以算作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名词,其人狂放不羁,其诗又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李白的诗歌似乎与儒学毫不相干,但事实上儒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极其深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他诗歌中所表达出的人生理想上。

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心中那个由儒学价值观所催生的理想而奋斗,哪怕后来真正见识过了官场的黑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仍是他诗歌当中挥之不去的影子。

公元701年,唐武则天大足元年,李白出生在一个商贾之家,这样的出身从一开始就断送了他通过科考入仕的希望。

根据《唐六典》规定,

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

也就是说罪人之子与商人之子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所以他若是想要走上仕途,唯一的门路便是拜谒权贵。

根据李长之在《李白传》当中的描述,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四川,从蜀地一路漂泊至安陆,自此开始了他的漫游之路。

而在他三十岁左右,曾积极的参与过一些政治活动,并写下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向韩荆州表达了自己想要得到他引荐入仕的愿望,可惜事与愿违。

而在李白于公元727年所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又一次直白地向友人袒露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在诗中将自己比作鲲鹏,说自己即便不借助权贵之力亦能够乘风扶摇直上。

在结尾处,他大声质问李邕:“孔夫子犹觉得后生可畏,您难道觉得自己比圣人更加高明吗?”。

这样的词句固然是李白狂傲气质的体现,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强烈的从政愿望,以及必定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决心。

彼时他还年轻,尚不知道前路会有怎样的磨难等待着他,也正是因为年轻,才能对自己光明的前途充满自信。

见过了李邕之后,他还曾到长安谒见玉真公主,然而这一次长安也是以失败告终,伯乐难遇,李白在失意中离开了长安,继续东游。

在他离开长安之后,他一直都没有停止自己的干谒行为,哪怕是在四十岁经历过官场的勾心斗角之后,他那颗对政治的热心也并未因外力而消退。

直到他六十二岁病逝于当涂之前,他都怀着对仕途的期盼。

细究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并不一味鼓励学生对君主愚忠,而是对上要勇于,对下要心系苍生。这一点在李白的讽刺诗中亦有体现。

可以说,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李白诗歌的面貌。正是因为有儒家“仁爱”的宗旨支撑,李白诗中才能充满了对于人民生活的关切。

如他的《丁都户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都对底层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品质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对他们所遭遇的苦难表达了最深切的同情。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在李白诗歌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是因为有儒家思想的存在,才使得他的诗歌没有落入华而不实的窠臼,而是变成了有血有肉且自成一派的文学作品。

二:老庄哲学对李白的影响

经过李氏王朝的推动,老庄哲学实现了对唐代思想文化层面的全方位渗透。

而通过对于李白作品的研究,笔者发现李白很少会将老庄当做神仙去崇拜,比起宗教性质的膜拜,他似乎更愿意将他们当做思想家,哲学家去研究。

作为一个成熟的哲学体系,老庄学说对于李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诗歌当中的自由精神,二是他文字间返璞归真的美学理念。

先说自由精神。

作为诗人,李白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功成名就之后放任闲适的生活。世人皆知李白好饮酒,除诗仙外,他亦被奉为酒仙。

酒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更能使他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在这层境界里写下过许多诗歌,其中就包括那首后世耳熟能详的《将进酒》。

在《将进酒》中他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正是道家“顺其自然”的自由精神的体现。而“钟鼓馔玉不足贵”之句更是直接彰显了道教赋予他的洒脱与不羁。

正是因为有这种自由精神的加持,他的诗歌才拥有了令人叹服的雄壮意境。在老庄哲学的影响下,他极少沉沦世俗,所做诗歌也多出自于内心的豪情壮志。

总体来讲,老庄精神培养了李白不受拘束的个性,给予了他不畏强权,敢于针砭时弊的精神。

而老庄学说超然物外的态度又给李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旁人的角度,使他能将自己所学的各家思想梳理的更加明白,从而对各家思想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

作为封建社会下长大的传统教知识分子,李白正是依靠道家思想的加持才得从名利之争中解脱出来。并透过眼前的繁华看出了盛世将倾的先兆和隐藏在浮华之下的各种弊病。

李白一向奉行“平交王侯”的准则,再加上他本就是洒脱不羁的性格,几乎注定了他不可能在宫廷的权力倾轧中取胜。

而李白自己也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因此,在他看出自己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开元之治”时励精图治的明主之后,他心中对于从政的热情便消失了一半,转而将自己的精力投入玄谈饮酒的大业之中。

三:侠义精神对于李白的影响

盛唐时,文坛一度很流行写咏侠诗,所谓“咏侠诗”,是指通过吟咏侠客来抒发感情,表达自己见解的诗歌。

据统计,李白在盛唐时期一共写了一百多首咏侠诗,足见他对于“游侠”这一形象的喜爱。

而他的咏侠诗不仅在当时被广为传颂,更对于后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如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笔下都能窥见李白的影子。

在近当代,他诗歌中的游侠形象又影响了像金庸,古龙那样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根据他的诗歌制定了自己作品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题思想。

古龙书中的中原一点红身上也有李白诗歌中的侠者形象的影子。

李白诗中的游侠之所以能被人们如此喜爱,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笔下的游侠除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之外,都不同程度的心系着天下苍生,有着随时随地牺牲自我,挽大厦于将倾的觉悟。

李白身上有仙气,但在这层仙气之下,隐藏着一颗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

步入朝堂为苍生谋福祉是他的毕生所求,因此他笔下塑造的游侠形象大都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

例如《侠客行》中塑造的侠客形象,亦或是《赠从兄襄阳少辅皓》中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都体现了一种不慕富贵,不贪功名的思想境界。

李白崇尚游侠精神,在自己的诗歌里塑造各种游侠形象,而在文献里,他本人身上也总带着一股游侠的气质。

他十五岁学习剑术,二十五岁便带着长剑离开了故土,魏万《李翰林集序》中记载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而据李长之先生考证,他恐怕还参与过下层社会组织……如此种种,皆是他身上游侠气质的体现。

游侠追求自由,这与李白所研习的老庄哲学中的超然物外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游侠又追求古道热肠,这也与他济民经世的理想高度重合。

从少年到老年,漂泊四方的李白身上总带着一柄剑,及至后来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玄宗带着杨贵妃出逃四川。

作为诗人,在朝堂并无官职的李白仍选择站立在漩涡的中心为百姓发声,写下了“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毫无疑问,李白认为玄宗出逃四川是极其不妥的举动。

言及此处,便谈到了他那首著名的《蜀道难》的含义——关于那首诗的含义,学界历来争论不断。

有学者认为是他少年出蜀时所作,也有学者认为那是一首讽谏诗。

例如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中便将它分为了讽谏诗一类,认为它是李白因玄宗抛弃首都逃至蜀中所做。

是乱局中对因苍生疾苦的愤慨与关怀,这样的李白,着实担得起一个“侠”字。

结语

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一生中或许有许多未尽的遗憾。他想要从政,最终却因为性格而被逐离政坛。

他想要修道,却又放不下胸中的一腔热忱。他一生都在梦想为国事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最终却在这种热切的报国之心的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作为政客的李白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谪仙,作为游侠,作为天纵奇才的诗人,他注定会以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在史册中留下姓名。

这种精神不因时空而改变,不因岁月流逝而消退,它们存在于他遗留的诗作里,存在于他呕心沥血写下的词句之间,如明月一般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路。

参考文献

1《李白文集》

2《李白传》

0 阅读:18

凝天读史

简介:谢谢大家的支持,一直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