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妈妈已经六年没有好好睡过觉了。
每晚,她总是在为儿子的作业而熬夜,保证他每天的学习时间和质量。
她相信,高分才能决定未来的命运。
儿子的成绩却一次次地让她失望,甚至开始变得厌学。
难道她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停止“满分教育”,保持“70分期待”在一部叫《哪吒》的电影里,敖丙因为父亲的过高期望而压力重重,从小被要求做到完美。
但这样的压力让他内心变得极其自卑。
现实中,很多父母也像敖丙的父亲一样,总认为孩子应该考满分,上名校,最终获得成功。
心理学实验发现,保持70分的期待,给孩子留下30分的自由和自我发挥,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就像我们都知道陈佩斯禁止儿子考满分,他觉得上小学考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提供情绪支持和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因此,孩子在面对学业压力时,还能保有天真和快乐。
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监管者,更应是他们的支持者。
父母常常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习惯性地全权代办,从小到大都替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样的“过度养育”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父亲告诉她:“先将困难分割成四部分,一步一步地解决。
”这不仅让她在面临巨大挑战时能从容应对,也锻炼了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细微支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然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建立自信心,是每一个家长都值得尝试的“脚手架”育儿法。
“稳住嘴”,为孩子提供坚定的“情绪内力”谈到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常常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碎碎念”的唠叨大王。
在吃饭、做作业这类日常小事上,总忍不住对孩子唠叨不休,批评指责。
结果,孩子不仅没有改进,甚至开始叛逆、对抗。
我的一个朋友曾沉迷游戏,妈妈刚开始也会打骂他,可后来放弃强制,改为多陪他吃饭、聊天。
逐渐,朋友发现妈妈的态度变得包容,自己也感受到尊重,游戏的时间自然变少了,学习反而有了起色。
父母稳住嘴,放下那些喋喋不休的教条,更多是与孩子柔和地沟通,给孩子空间和信任,反而会激发他们内在的情绪稳定力。
这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前进的动力。
接纳孩子,让他积蓄内在能量哪吒一出生就被很多人视为魔丸,只有他的父母始终对他充满爱和接纳。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父母对他的包容和无条件的爱,让他最终成为了守护家园的英雄。
我记得一个故事,一个女孩患了罕见疾病,她的父亲每天背着她上学,坚持十几年,不管多累多难从未放弃。
这种无条件地接纳和支持,让女孩顺利完成学业,并最终考上重点高中。
父母的接纳,不仅给予孩子安全感,更转化为强大的内在能量,支持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打破标签,让孩子涅槃而生在家长们的眼中,孩子常被贴上各种标签:“懒”、“自私”、“笨”。
这些负面评价无形中压垮了孩子的自信心,最终使他们相信自己“确实不够好”。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常被贴上“数学差”标签的孩子,其数学成绩会比其他孩子低。
这一现象不是偶然,而是大脑在持续接收到负面暗示后,关闭了学习的积极通道。
因此,当孩子表现不佳时,我们应以积极语言暗示,比如:“我知道你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将负面标签强加给他们。
这样,孩子才能摆脱消极的心理暗示,重拾信心。
作为父母,我们走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
我们期待他们成龙成凤,但是否考虑过他们的心理和发展需求?
正如有人所说:“做父母就像走钢丝,没有一个公式可以保证我们的孩子在成年后过上充实的生活。
”但当我们将“成功”定义为幸福和满足,而不仅仅是学业成就时,或许我们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前行。
成为孩子的支持者,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才是我们助力他们飞向高处的最佳方法。
在未来的教育路上,让我们一起学会珍惜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智慧和爱心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