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遗嘱:命儿子将一筐鱼献给朱元璋,刘伯温此举的用意是什么

蜗牛春秋文化 2024-08-01 00:20:39

刘伯温,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智慧和才能著称。有人认为,他的智慧和才能,要超过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有句话这样说“三分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就是说,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才能,只能是维系三国鼎立的蜀国,并不能完成一统江山的霸业。而刘伯温则不同,他的智慧和能力能完成大一统的霸业。

刘伯温的一生,都献给了大明王朝。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他献计献策。明朝初立,百废待兴,他呕心沥血。即便到了临死前,他都在为大明王朝的未来着想。

刘伯温在临死前,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身边,他交给大儿子一筐鱼和一本书《郁离子》,并告诉大儿子,在他死后,要将这本书和这筐鱼进宫献给皇帝朱元璋。并告诉二儿子他送这本书和一筐鱼的目的,如果日后朱元璋问起,就如实的说给他听。

刘伯温之所以有如此的举动,完全是出于对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的担心。因为他已经从朱元璋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发现了一种可怕的现象。刘伯温到底发现了什么?

事情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

在洪武四年,刘伯温请辞告老还乡,不再过问朝中之事,安心养老。可回到家乡三年后,刘伯温得了一场重病,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耳中。于是,朱元璋就命右丞相胡惟庸和一名御医前去探望。

御医给刘伯温诊治以后,并开出药方。临走前,胡惟庸转达朱元璋的口谕:一定要吃御医开的药。

胡惟庸和刘伯温在朝廷中本就不合,是朝廷中成对立关系两个派系。此时,朱元璋派胡惟庸前来探望,刘伯温就已经起了疑心。可是,对于御医,刘伯温的戒备心比较小,御医已经是全国医术最高的医者了。所以,刘伯温就遵医嘱,按时吃药。

可事情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吃了几副药以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却加重了。刘伯温怀疑有可能是胡惟庸从中做了手脚。于是刘伯温就拖着病体,一路奔波,来到皇宫向朱元璋表达了此行的用意。可朱元璋对此却置之不理,关于此事只字不提,只是一味的劝告刘伯温安心养病。

聪明如刘伯温,瞬间就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朱元璋这是要对自己痛下杀手啊!只是碍于各方面的压力,才采用如此隐晦的方法。刘伯温深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切反抗都是徒劳的,反抗的越激烈,死的越难堪。这种局面已经超出自己的掌控范围,刘伯温也料定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多么愚蠢,也料定胡惟庸不会有好下场。

于是回到家的刘伯温放弃了治疗,就静等大限时刻的到来。才有了后来交代后事时命儿子将自己所著的《郁离子》和一筐鱼献给皇帝朱元璋。拥有大智慧的刘伯温,发现了朱元璋不正确的建国思路,但此时,若直言相劝,势必会遭到雷霆般的打击。于是他就采取了如此隐晦的方式来劝诫朱元璋,就看朱元璋的悟性如何?能能不能从中领悟什么?换言之,什么时候幡然醒悟,就看造化了。

《郁离子》一书,相当于刘伯温的个人回忆录和对人生的感悟,记录了他的一生的经历,以及对治国理政,用兵策略的深刻理解。朱元璋再看过这本书之后,颇受感动。书中所写他基本上都能理解。可是,对于刘伯温送一筐鱼给他的用意,他是百思不得其解。

对于这件事,朱元璋就此放下,仍然按照既定思路处理朝中事物。

当时的朱元璋,身居高位,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打江山和坐江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打江山时,需要刘伯温这些军师家的文臣们献计献策,需要武将攻城拔寨。可坐江山就不同了,这些为建立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各个功勋卓著,在朝中拥有相当高的话语权以及威望,尤其是武将,手握兵权。如果这些重臣联手,势必会动摇朱家王朝的统治。为了确保朱家王朝的千秋万代,他必须要将这些老臣势力尽可能的削弱。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斩杀开国重臣的行动。

以李善长和元帅徐达为首的淮西党,和以刘伯温和宋濂为首的浙江党是朱元璋打杀的重点。淮西党大多都是跟随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开国武将,而浙江党多数都是出谋划策的文臣,刘伯温自然不用多说。至于宋濂,想必大家不是很了解。其实,宋濂最初是太子朱标的授业恩师。后来才一步步的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与信任。宋濂为人小心谨慎,从不贪功,也不图利,守口如瓶这是朱元璋看重宋濂的几个点。宋濂本身为人无可挑剔,可宋濂栽跟头就栽在儿孙后代身上,儿孙参与明朝著名的“胡惟庸谋反案”,宋濂大受牵连。朱元璋本想以教子无方为由杀掉宋濂。后来,在马皇后的斡旋之下,宋濂才得以保命,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淮西党和浙江党的集团势力的存在,首先让朱元璋感觉到朱家的皇家地位深受威胁。其次,守江山不需要那么多的开国功臣,当时天下早已平定,政局稳定,手握重兵的开国武将用武之地实属鸡肋。所以,朱元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全力消灭掉。就以淮西党的34大开国功臣为例,32人都被斩杀,仅有两人幸免于难。经历了明朝时期比较有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前后共斩杀过十万官员。

再有,朱元璋非常喜爱太子朱标,可好巧不巧的是,朱标在38岁时意外离世。这对朱元璋的打击实际是非常大的。太子离世,朱家王朝今后何去何从?或许由于爱屋及乌的思想,朱标之子朱允文的各方面都太像朱标了,于是,朱元璋决定让朱允文继承皇位。可朱允文年纪尚幼,难以服众,这些开国功臣,未必会信服于他。势必会对皇权的稳固形成威胁。是有必要为朱允文的皇位继承之路扫清障碍的。

最后,太子朱标虽死,可朱标的兄弟众人本该是理所应当的皇位继承人。可朱允文被推到前台,势必会受到朱元璋其他儿子的不满,如果自己百年以后,朱允文的地位必然受到威胁,于是朱元璋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他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派到各地镇守一方,并传下口谕,不经召见,不得回京。这才有了后来燕王朱棣扫北的历史事件。也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不得不说朱元璋朱元璋的能力确实强大,在明朝建国之初,他能网络全天下的能人异士,与其共谋大业。等明朝已步入正轨,政局稳定,他感觉功臣的用武之地作用不大,于是就痛下杀手。刘伯温同样在此行列之内。刘伯温实际是猜想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政局发展轨迹。即便到了此时,刘伯温还是在为大明王朝的后续发展献计献策。才有了交代大儿子在自己死后进宫面圣,交给他《郁离子》和一筐鱼,以此来警示朱元璋,就看朱元璋的领悟能力如何了。

《郁离子》一书,讲述的是刘伯温的传奇人生,和用兵策略,其实是在暗中警示朱元璋,有功的那些开国的武将良臣对大明的江山社稷稳定发挥的重大作用。

而这一筐鱼的警示作用就更加隐晦了。这个筐,说的就是大明的江山社稷,筐中之鱼,就是那些被朱元璋网络来的全天下的能人异士,也是对大明王朝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之臣。全天下的能人异士尽数被朱元璋网络而来,被朱元璋控制在这箩筐之中。吃掉一条鱼,对大明王朝有帮助的能人异士就减少一位。等筐中之鱼尽数变为口中之食,尽数被消灭掉以后,大明王朝就仅剩下一个箩筐了。貌似铜墙铁壁,实则内部空虚,再无有大智慧的文臣辅佐,再无可冲锋陷阵的武将保其安危。大明王朝也就彻彻底底的变成外强中干的“空城”,政局变动就成为了可能,没良臣武将的辅佐,箩筐的防御能力名存实亡。这也就是后来燕王朱棣能顺利推翻朱允文地位的关键所在。

刘伯温此举太过隐晦,就看朱元璋的悟性了。可惜的是当时的朱元璋未能领悟,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幡然醒悟。可是,该杀的已经杀了,该派遣镇守外地的藩王已经派出去了。大明王朝只剩下这个箩筐的时候,朱元璋才悟透刘伯温的用意。此时,朱元璋已经无力回天,为时已晚了。

这就是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的前因后果,以及刘伯温的一番良苦用心,怪只能怪朱元璋领悟的太迟了。

0 阅读:5

蜗牛春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