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鱼海棠》梦幻场景,漫步南靖云水谣古镇之旅"

鲁荣的视界 2024-12-03 19:22:39

云水谣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原名长教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因是电影《云水谣》的主要拍摄地而得名。

北宋时期,一批简姓人氏为躲避战乱,逃到闽西南深山老林溪边定居,逐渐形成村落。“长教”为一历史名称,原名张窑,并非现有行政区划。长教村曾为张、邱、邹、邓、罗、李、陈、王等诸姓杂居地区。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王氏祖先由漳浦县横口迁居长教,两年后,简氏祖先从龙岩市永定县迁入居住。后简氏族人为了铭记简氏家族笃重文明教化的家风,取“长远教育”之意,将“张窑”改名为“长教”。

明清时期,因特殊地理位置成为古驿道重要驿站,人口迁移和不同姓氏家族的迁入,使长教成为杂居地区,客家族为防御外敌建造大量土楼。

1956年以前,长教是“五区区公所”所在地 。1977年开始有《沧海百年》等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 。2005年电影《云水谣》在此拍摄,长教村名声大噪,更名为“云水谣”。

古镇整体形成依山傍水的聚居空间,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面积最大,民居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长教溪两岸,呈组团状分布,其间还零星散布着商业混合用地等。

受到南北狭长的古村基址和传统风水学的影响,民居空间布局呈现“中部密集、南北稀疏;近溪密集,远溪稀疏;丘陵密集,平原稀疏”的特点 。

古镇中有53座土楼,分布在山脚、溪畔、田野上 。土楼类型多样,有圆楼、半圆楼、弧形楼、方楼等,其中以和贵楼与怀远楼为代表的圆楼和方楼最为常见。土楼一般体型高大,外观规整且封闭,墙体厚实,给人一种坚固、沉稳的感觉,具有很强的防御性。

建筑主要采用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辅以石材,展现出古朴、自然的质感。内部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结构,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又体现了传统土木建筑的工艺特色。

中部通常设有祠堂,住宅环绕祠堂分布,体现了对家族祭祀和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宗法礼教的空间形态。内部空间排列遵循传统伦理秩序,出入口、祠堂入口、楼梯布置等均布设在中轴线或次轴线上,房间尺度大小与规格形态体现主次分明。

土楼是家族聚居的大型民居建筑,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家族观念,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建筑融合了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如怀远楼将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结合。

和贵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是南靖最高的土楼。和贵楼有“三奇”,一是它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虽历经200多年仍稳固如初;二是它的楼中有两口井,相距不过十多米,却一口井水清澈甘甜可以饮用,另一口浑浊不堪;三是和贵楼结构奇特,是“楼包厝、厝包楼”的形式,在土楼内部包含了一些小型建筑。

怀远楼位于坎下村,始建于1905年,是保存最完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将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相结合。大环是住宅,小环是学堂“斯是室”,也是祭祀祖先和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云水谣古栈道,由鹅卵石铺就,沿长教溪而建,长约5千米,串联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北段有怀远楼,下段有和贵楼。古栈道把古镇串联成南北纵横的带状形态,栈道两旁分布着砖、泥、木结构的民居及土楼建筑。

德庆楼位于云水谣官洋村内,始建于明代,由一座二层方形土楼及其外围一圈的弧形土楼组成,当地称为“合形土楼”。该土楼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翠美楼位于云水谣璞山村内,和贵楼北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内通廊式圆楼。土楼坐北朝南,共四层,每层34间房,部楼梯均匀分布于圆楼内。其特点在于与“东倒西歪”裕昌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镇内有福建省内最高、最大、最集中的百年榕树群,其中“八闽第一榕”树丫枝长30多米,树冠覆盖面积近2000平方米。

古镇的聚落形态等反映客家族文化形态,是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融之地。2009年,云水谣古村被评选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落”。2011年,云水谣古村所在的福建土楼(南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南靖云水谣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相互交融,使得每一个到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电影中的那份神秘与美感。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建筑,都让人流连忘返,值得一游‌!

0 阅读:0
鲁荣的视界

鲁荣的视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