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下,最大受害者出现,成为“下一个中国”的梦想破灭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5-04-10 11:39:08

特朗普政府一纸“对等关税”砸向全球,逼各国按美国规则交钱,否则加税伺候。中国企业绕道东南亚规避美国关税。

而东南亚制造业被两头夹击,美国市场进不去,中国原料买不起。他们求饶,美国不买账;转型,又没中国供应链的本事。

这场贸易战,谁先扛不住?美国真能如愿,还是反被自己人掀桌?

政策背景与全球贸易震荡

2025 年 4 月初,美国特朗普政府搞了个 “对等关税” 政策,就是要求其他国家对美国商品收的关税,必须和美国对他们收的一样,不然就加税。

突然针对他们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几年中美贸易战之后,很多中国企业为了避开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就跑到东南亚开厂。

2024 年越南对美国,出口比进口多,超过了 1000 亿美元,占他们国家 GDP 快 30% 了,美国觉得这其实就是 “变相的中国出口”。

中国企业把半成品运到越南组装,贴个 “越南制造” 的标签就避开美国对华关税了,所以美国想通过高关税逼这些产业链要么回美国,要么搬到墨西哥,离美国近,又方便控制。

对此,中国马上反击,对美国进口商品加税,还限制稀土出口,结果美国股市暴跌,苹果、特斯拉这些大公司市值蒸发很多。

但其实最惨的是东南亚国家,他们本来靠承接中国的产业赚美国的钱,现在美国一征税,他们出口到美国的东西变得很贵,卖不动了。

东南亚国家想跟美国谈判,但美国态度很强硬,还把贸易问题和其他政治议题挂钩,逼他们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于是,这个事就把他们憋的一个头两个大。

东南亚制造业的脆弱性

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现在有两个大问题:一是严重依赖美国市场,二是原材料大多靠中国进口。

比如越南,出口到美国的东西占他们国家GDP的30%,而他们造钢铁80%的原料都得从中国买。

美国一加息关税,他们从中国进口的原料更贵了,加工好的东西卖到美国也更贵,两头被挤压,成本暴增。

荷兰的银行报告说,东南亚这种靠出口吃饭的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直接被砍了3%,相当于本来能跑80码,现在只能跑50码了。

具体到企业,耐克、阿迪达斯在越南生产的鞋子占全球近一半,美国加46%的关税后,一双鞋的成本能涨3倍多。

以前卖100块,现在光关税就得多掏46块,企业肯定扛不住,只能考虑把工厂搬到关税低的地方,比如墨西哥对美关税才4%,或者孟加拉国部分免税。

而电子企业更纠结,戴尔、惠普本来觉得越南能避开美国对中国的关税,结果发现越南本地供应链不行——70%的电子元件还得从中国买。

加上越南港口堵车、经常停电,实际成本反而比中国还高。

现在不少企业打算回流中国,或者干脆去墨西哥,因为至少中国供应链稳定,效率高。

这一折腾,东南亚内部也开始“洗牌”:越南、泰国被美国重点打击,外资直接减少了28%,而菲律宾、马来西亚因为顺差小,成了临时接盘侠,但代价是当地成本更高,还得重新建配套设施。

另外,这些国家为了建厂借了一屁股债,现在出口暴跌,外汇不够用,货币贬值,企业还不上债,工人也跟着遭殃。

越南已经有纺织厂工人罢工,泰国汽车厂开始大规模裁员,搞不好会引发社会动荡。

东南亚国家的困境与应对

柬埔寨、泰国这些国家一看美国加税,赶紧讨好。

柬埔寨主动降低美国农产品关税,还说要买美国飞机;泰国扩大美国玉米进口,让美国药企在本国设数据中心,想换美国手下留情。

结果美国根本不买账,反而变本加厉。

东盟内部想一起商量对策,可各国各有算盘:越南想先妥协换时间,印尼想硬刚,菲律宾亲美想单独谈。

最后只能发个不痛不痒的声明,根本没法集体反击。

而换别的市场救急,短期根本行不通。

越南之前就曾和欧盟签了自贸协定,以为能替代美国市场,结果欧盟市场只有美国的 60%,而且规矩超多。

2024 年对欧盟出口只多了 4%,根本补不上美国的缺口。

想转回东亚(中国、日本)的话,供应链得从头建。

以前给美国生产的东西,现在想卖给中国,得重新打品牌、建物流,中国消费者不认 “越南制造”,运输成本还比去美国高,短期内根本卖不动。

搬去墨西哥吧,可美国给设了门槛。

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的协定规定,汽车 75% 的零部件必须在北美生产,而且 40% 的零部件得用美国高价工人,高价工人时薪至少 16 美元。

加上墨西哥港口堵车、治安差(经常有工厂被勒索),三星、富士康这些大企业都不敢大规模搬过去。

基于以上种种困境,政府想救市,却陷入两难。

为了缓解关税冲击,东南亚国家要么降息让货币贬值,想让出口便宜点,结果导致进口中国的原材料更贵,企业利润反而降得更多。

要么政府借钱补贴企业,但财政赤字太高,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信用等级,以后借钱更难。

加上美国一直加息,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政府手里的外汇越来越少,干预市场的能力也越来越弱。

其实,所有问题的核心还是得摆脱对别人的依赖,自己掌握技术、市场和资本。

但这条路很难,可能要经历外资撤离、经济下滑的阵痛,就像 1997 年金融危机后那样,只有彻底反思脆弱的根源,才能真正站起来。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未来展望

美国加税震散了原来的全球产业链。

美国想让工厂回来,却发现自己成本太高、供应链不全;东南亚想转型,却被外资撤离和技术短板拖后腿;中国面临技术封锁,得自己搞内循环。

未来的世界,不会有全球大工厂,而是分成几个区块,每个国家得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要么有核心技术,要么有稀缺资源,要么深耕某个特色市场。

结语

合作不是谁依附谁,而是互相需要的 “双向奔赴”;美国的折腾证明:逆全球化难持久,强行搞单边主义,最后可能既坑了别人,也伤了自己。总之,未来的全球化,是 “各显神通” 的时代,谁有真本事、谁能多元化布局,谁就能在变局中站稳脚跟。

信息来源:

0 阅读:0
鲁滨逊每日日记

鲁滨逊每日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