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需要经历很多个不同的阶段,抬头,翻身,独坐,爬行,走路,等等,每到一个阶段每学会一项技能,都给父母们带来莫大的欣喜。
俗话说“三翻六坐七滚八爬”,是指刚出生的宝宝,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打滚,八个月会爬行,再往后就是学会站立和行走。
当然,这样的俗语只能说明宝宝一个大致的成长规律和时间节点,具体还要看宝宝个体的发育和体格情况。但是,即使有个体差异,基本都还是遵循这样的一个发展顺序的。
如果,孩子跳过了其中一个步骤,直接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比如孩子还没经历过爬行这个阶段,就直接会走了,很多家长可能不以为然,甚至沾沾自喜,认为孩子发育比较超前,是更优越于其他孩子的表现。
朋友文文的孩子出生后在老家和婆婆一起生活,家附近也有很多差不多大的孩子,大家经常带着孩子在一起玩,经常探讨孩子的情况,有时候也不免总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甚至有种攀比心里。
王大婶说,我家孩子四个月一次就能吃两个鸡蛋了。李大娘说,我孙子早就不用纸尿裤了,现在半岁了,不把不尿,一把都尿,也不尿裤子,超级省事儿。张妈妈说,我家孩子一岁半就会自己吃饭了。
大家经常这样比较来比较去的,让本来就没什么育儿经验的文文对自己孩子的表现非常焦虑,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比不上别人的孩子。
其中有个邻居的孩子和文文的孩子差不多大,孩子奶奶在孩子不到八个月还不会爬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站立和行走了,现在不到九个月就能走了,直接跨过了爬行阶段。
每次在一起玩,说起来自家的孩子,这位奶奶要么夸赞自己的孙子基因好,体格好,聪明,走的早,不用爬就会走了。要么就大谈自己的育儿方法,一套一套的。
文文的孩子本来就比较瘦,经常被邻居说她养的不好,孩子吃饭少之类的。文文本来还盼着孩子会爬呢,这看见邻居家的不用爬就会走了,如果让孩子再学爬,那不是更落后吗。文文的婆婆也说,直接让孩子练习站立和走路吧,要不然咱都比人家落后了。
正好我回老家,见了文文她跟我聊起来这件事,我说千万别让孩子先学走路,还是先练习爬行吧,不要和别人比谁先会走路,孩子早晚都会走,但是如果让孩子错过爬行阶段的锻炼,你会后悔的。
爬行给孩子带来的好处,家长要清楚爬行是宝宝成长阶段中一个很重要的大运动,一般来说,孩子根据自身的运动发育规律,不用家长干预,到什么阶段会做什么的动作都是到时候自然就会的。
孩子六个月会坐的时候,经常坐着玩玩具,给他什么玩具他就坐着玩什么玩具,再大一些,孩子就会不满足于家长给他的了,会想要寻求更远一些的他感兴趣的东西,那他就会从坐姿慢慢的趴下去,想要通过爬行去获取他想要的东西。
爬行除了满足宝宝的需要,还对宝宝很多方面的发育成长都能起到锻炼和促进作用。
第一点,锻炼宝宝的肌肉,让宝宝身体更强壮。 爬行看起来简单,其实很费宝宝的力气,比走路要费劲多了。生活中大家如果注意一下就知道,一般学会走路的孩子,再想让他去爬就很难了。
首先孩子爬行的姿势,需要四肢着地,需要用手和脚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往前移动的时候,还要调动整个身体的力量和肌肉,来完成这个动作,这些都需要耗费宝宝很多的力气。
开始不熟练的时候爬的比较慢,熟练了爬的很快的时候,家长稍不注意就能爬出去很远。孩子这样运动的多了,食欲也能上来,吃的多再运动的多,这样爬行一段时间,孩子全身的肌肉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也变得更加强壮。
经过爬行锻炼的孩子,肌肉好了,控制身体部位的能力就会增强,生活中不管是走路跑步还是做什么动作,就会显得有力量有活力,能够轻松控制身体各部位的活动,体态也会看起来更健康更好看。
第二点,身体协调性更好,平衡能力更强。 宝宝爬行的时候,不仅需要全身用力,还需要身体各部位充分配合,高效协调。左右两边如果用力不均衡就会倒向一边,两侧手脚如果配合不好就很难往前移动。
所以,会爬行的孩子,说明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比较好,经常爬行的孩子又能反复锻炼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一个同事家的女儿就是,现在上幼儿园了,每到学校开展体智能课的时候,很多动作她都不能很好的完成。课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具,有需要用到孩子力量的,也有需要用到孩子平衡能力和协调性的。
小朋友们排排队依次通过的时候,当其他孩子像小猴子一样轻松应对的时候,她总是在那慢慢悠悠的,要么完成的很慢,要么根本完不成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
同事说孩子小时候走路也挺早的,不会爬就会走了,只是会走了之后经常容易摔倒。有时候在公园,看见其他孩子沿花坛牙子走,她也想走,但是总掌握不好平衡掉下来。也带孩子去过舞蹈班,老师教的一些动作,孩子接受很慢,同时学的其他孩子都学会了,她还不会,所以时间长了孩子很有挫败感,也就不想再学了。
可见,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在孩子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能够得到体现,家长不可忽视。
第三点,促进感统发育。 对于感统这个词大家好像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感统,顾名思义就是感觉统合。
简单的说,就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感知相互协调。就是利用我们的感官,比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前庭觉等等,从环境中去感知并获得各种信息,大脑再对这些信息加工处理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种能力就是感统能力。
感统能力很重要,因为我们一生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感觉统合。如果这种能力不足,大脑和感官便会协调不好,出现感统失调。
而这种能力主要是在婴幼儿时期,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官不断的感受大脑不断的作出反应,从而才能得到更加健全的发展。
爬行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宝宝顺畅的爬行看起来是身体部位的动作,其实是需要大脑小脑密切配合的,爬行时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刺激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都能调动大脑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爬或者爬行时间不足,大脑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就不能与身体感官以及周围环境精准的协调配合。
第一点,给孩子创造爬行环境。 不要怕脏,怕危险。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保护,怕脏怕乱怕危险,从而限制孩子的天性,不让这样不让那样,阻碍了孩子正常的发育发展。
孩子从不满足于坐姿,到扶着地面倾倒打滚,再到试图爬行去获取远处的物体,这是孩子随着月龄的增加正常发展的一个过程,做家长的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爬行,给孩子创造一个干净整洁安全的环境。
甚至如果孩子到爬行月龄了还没有爬的意识,那家长应该想办法激发孩子的爬行意识,比如用孩子感兴趣的玩具逗引,或者家长在后面扶着孩子的脚部帮孩子助力,让孩子找到爬行的感觉和快乐。
第二点,要弄清楚孩子不爬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孩子自身原因。孩子就是不愿意爬,其他各方面比如抬头啊,翻身啊坐啊之类的也都正常,平时给孩子定期做体格检查也无异常,那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帮助鼓励孩子去爬。
第二种情况,病理原因。有一部分孩子出生时,脑神经或者肢体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损伤,导致孩子不能完成爬的动作,这就需要去专业的医院给孩子检查康复了。
第三种情况,家长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由于家长过多的限制,导致孩子不能自由的练习爬行。
有个宝妈自己带孩子,由于平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很多家务要做,不能经常抱着孩子,所以经常把几个月的孩子一个人放在一个封闭的围栏里,围栏里放一个爬行垫,清除所有对宝宝构成威胁的物品,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宝宝都在围栏里度过。
宝妈还时常责怪自己不能经常抱着孩子。但其实这样不一定就对孩子不好,由于孩子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到八个月就会爬了,爬着爬着自己就会扶着围栏站起来了,不久也很快会走了,孩子学走路的这个过程宝妈反而比较轻松。
你家的孩子是“先爬再走”的,还是“不爬就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