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互会体系本质是什么?相当于摁着别人的头强迫吃下难吃的饭

诉读历史 2025-04-16 15:04:38

‬在美国启动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在进行马歇尔计划的时候尝试在经济方面渗透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受到刺激的苏联决心也搞一个自己的经济援助计划,被称之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体系的初衷说的非常好,就是要发挥各个国家的长处,专门生产本国的拳头产品,然后在以苏联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互相售卖,其中苏联是最大的买家也是最大的卖家。听起来很好,但是做起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苏联人谋划经互会的小心思

经互会的本质就是苏联对自己的社会主义小弟工农业生产再分配,比如古巴专门生产蔗糖,中亚斯坦国大量种植棉花,朝鲜负责搞纺织业等等,都是一个国家只重点建设几个产业,然后由苏联负责统购统销,把古巴的蔗糖卖到朝鲜,再把朝鲜的纺织品卖到东欧,实现大家各取所需的生活。

这一套体系对苏联最大的好处是,苏联可以直接在经济上拿捏自己的小弟,脱离了经互会体系,除非直接投降美国,或者是像中国那样足够地大物博,可以做到大部分物品自产自需,不然即使苏军不出动,这些小国手里的商品也没有销路,买不到工业品,政权稳定性得不到保证,最后还是要求到苏联身上。

实际上苏联不仅仅对社会主义小兄弟们这样干,在自己的国内也是这样干的。对于各个加盟共和国,苏联的态度是让各个加盟共和国各自负责一部分产业,比如波罗的海三国生产晶体管、部分轻工业,乌克兰生产坦克、军舰,俄罗斯生产重工业产品,白俄罗斯木材加工,中亚各国成为经济作物种植产地,加盟共和国相互制衡,尽可能削弱退出苏联的可能性。

‬以政治为驱动的经济活动

苏联经互会本质上还是以政治目的为驱动的经济活动,因此很多时候政治目的是第一位的,经济目的是第二位的。苏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对待很多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非常大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就频繁向外输出商品、武器和教官、帮助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当然这种工业化还是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翻版,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

这种经济模式在短时间内确实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东欧国家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就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援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就是摁着别人的头吃他们不喜欢的饭菜。你说这饭能不能填饱肚子,它绝对能,但是实在是不好吃,而且吃多了还有副作用。经互会成员国加入的时间越长,对苏联的依赖程度越重,到最后就无法脱离苏联的掌控了。

由于苏联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私人工商业几乎没有,这就导致苏联制造的工商业品不收到经济规律的影响。打个比方,苏联今天计划要生产10万台电视机,那么无论市场需求是多少,我只要生产10万台电视机就行了,这就是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则需要进行调研,看看市场上需要多少电视机,自己再针对需求生产。

计划经济还有一个巨大的弊端,生产的产品质量太差,由于生产厂家绝对垄断的地位,实际上是处于卖方市场,不管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好是差,顾客都得买,那既然这样还管什么产品质量呢?反正好坏都和自己的工资没一毛钱关系,怎么简单怎么来,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弊端。

‬如果世界上只有苏联这种计划经济模式也就算了,但好死不死还有美西方这个参考系,美国和西欧生产的工业品质量甩苏联一大票,自然而然就更容易受到青睐,自然也就有国家想要放弃计划经济而采取市场经济,毕竟人都向往商品琳琅满目的美好生活,一旦习惯了大鱼大肉,再想回到吃糠野菜的日子就很难了,这也是美国“和平演变”计划无往不利的原因之一。
2 阅读:79

评论列表

用户85xxx42

用户85xxx42

5
2025-04-23 18:03

不能这么说,小编的说法是偏面的,经互会在的时候,此朝鲜的经济和生活比南朝鲜要好很多,比当时的中国生活水平要好多倍,经互会解体后,北朝鲜生活水平一落千丈。说明经互会是可取的

诉读历史

诉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