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少年”赖宁牺牲时,年仅15岁,他的父母如今过得怎样?

泠泉漱石清音 2025-01-03 22:03:43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点下关注点下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这是一个关于父母之痛的故事。

2019年9月当赖宁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时,这对失去爱子的父母却选择缺席。

谁能想到这个年仅15岁就英勇牺牲的少年,给父母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与伤痛。

30多年过去了他们辞去了安稳的公职,带着悲伤离开了伤心地,靠着微薄的补偿金度日。

然而关于赖宁牺牲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呢?

说起赖宁的父母,他们的故事让人既心疼又钦佩。

在儿子离去后这对原本在水利局工作的父母,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待不下去了看到办公室的一切都会想起宁宁。"这成了他们辞去稳定工作的理由。

或许有人不理解,但换位思考一下,当熟悉的一切都成了思念的理由,谁又能静得下心呢?

离开石棉县是他们用脚投票的选择,带着对儿子的思念,远离了伤心地。

靠着微薄的补偿金度日,生活清贫却从未抱怨,仿佛这种近乎苦行的生活才能寄托他们对儿子的思念。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们把赖宁的房间保留成了"时光胶囊"。

床铺整整齐齐书桌一尘不染,墙上的奖状静静诉说着那个优秀少年的点点滴滴。

连台灯的位置都一直保持着赖宁最后离开时的样子,仿佛他随时会推门而入,继续他未完成的作业。

后来他们又生了个女儿,但这份来之不易的新生命,似乎更加凸显了心中那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质疑声,这对沉默的父母终于忍不住站了出来。

他们不是为了辩解什么,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宁宁,从小就是个热心肠的孩子。

"他不是第一次参与灭火,以前就帮着救过山火,懂得该怎么做。"父亲的话语中充满了骄傲与心疼。

但很快他们又选择回到了平静的生活中,拒绝过多的媒体采访和社会关注。

因为在他们看来,儿子的事迹不需要太多宣传,默默地怀念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现如今夫妻俩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但只要提起赖宁,他们的眼里依然会闪烁着泪光。

那个永远定格在15岁的少年,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也是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说起赖宁的成长经历,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在石棉县这个小山城里,他就像一颗明星,总是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课堂上他是那个永远专注听讲的好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我要成为李四光那样的地质学家!"这个梦想他不知道跟多少人说过。

别人都说这是孩子气的想法,可他却认认真真地开始研究地质知识。

放学后他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收集各种奇特的石头,俨然一副小地质学家的模样。

但最让人惊讶的是,这个看起来文静的少年,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子英雄气概。

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已经参与过三次山火扑救行动。

每次看到山火他都二话不说就冲上去帮忙,这种勇气让人不禁赞叹。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从不在同学面前炫耀这些"战功"。

直到有一天林业局的表扬信送到学校,大家才知道原来班上这个安静的男生这么勇敢。

不仅如此他对环境保护也特别上心。

看到有人在大渡河非法捕鱼,他二话不说写了一封千字信举报。

信中不仅有详细的现场描述,还加入了自己对生态保护的思考。

这样的举动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哪是个15岁的少年啊,简直就是个小大人。

平时见到老师他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热心帮助同学更是家常便饭。

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他就是那种特别让人省心的好学生。

1988年3月这个看似普通的下午,却永远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外面风很大你要多加小心哦!"这句再平常不过的叮嘱,竟成了母亲最后的话语。

那天下午三点赖宁背着书包准备出门找伙伴玩耍。

谁能想到这一个转身,便是永别。

此时的海子山上,一场因老化电线引发的火灾正在无声地蔓延。

狂风助涨了火势,转眼间熊熊烈火就吞噬了大片森林。

更糟糕的是山脚下就是石油公司的油库和城镇的卫星电视转播台。

走在回家路上的赖宁,远远就看到了半边天被火光映红。

那一刻他心里明白事态紧急。

来不及回家告诉母亲,他毅然冲向了火场。

当时的场景令人揪心,烈火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翻腾。

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赖宁只能用树枝拼命阻挡火势。

天气干燥火势愈演愈烈,形势越来越危急。

好在消防队及时赶到,开始了紧张的救援。

县领导派车将参与救火的学生们撤离,车上还回荡着同学们的说笑声。

然而赖宁却悄悄留了下来。

他看到野火依然在肆虐,威胁着山下的设施。

经过一夜奋战天亮时分,大火终于被扑灭。

3500余亩森林虽然受损,但山下的石油罐却幸免于难。

当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赖宁的母亲突然出现,寻找着她的孩子。

最终在南坡的过火林地带,人们发现了让所有人心碎的一幕。

那个年仅15岁的少年,右臂紧紧抱着一棵幼小的松树。

他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态,仿佛在用生命诠释什么叫责任。

现场的每一个人,包括坚强的消防队员,都忍不住落泪。

赖宁的故事在社会变迁中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随着时代发展教育部对这类英雄事迹的宣传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从教科书中淡出赖宁的故事,并不是要遗忘这份无私的奉献精神。

而是希望通过更理性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英雄"这个词。

"见义智为"这个新概念的提出,让人眼前一亮。

它告诉我们:见义勇为,不是盲目地往前冲,而是要懂得智慧地帮助他人。

说白了保护自己的同时去帮助别人,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毕竟一个15岁的生命,本应该绽放出更灿烂的光彩。

但不可否认赖宁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他用生命诠释的那份责任感,依然是当代青少年需要学习的品质。

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有赖宁那样的社会责任感,又要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

现在的孩子们或许不需要像赖宁那样付出生命,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服务社会。

比如参与环保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这才是对赖宁精神最好的传承。

时代在变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品质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英雄,但至少要学会像赖宁那样,对生活、对社会心怀责任与热爱。

这或许就是赖宁用生命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0 阅读:2
泠泉漱石清音

泠泉漱石清音

泠泉漱石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