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用充满生命力的影像呈现跳动的历史脉搏

囤满人生 2021-07-01 22:17:36

文/满囤儿

当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写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点——生命力。想把那个时代跳动的历史脉搏拍出来,就必然需要充满生命力的影像。7月1日全国上映的《1921》,就拍出了富有生命力的影像,让观众充分体验到了那个时代跳动的历史脉搏。

今年全局性回顾党史的影视作品很多,党史中的主要历史事件已经被拍出了多个版本。但是,在这种全局性视角里,历史事件的讲述大体以还原为主,时长和铺垫都不会太多太细。《1921》所截取的历史背景相对更短更集中,有更加充分的时长去把历史事件讲述得更加细致,对事件前的人物铺垫做得更充分。

除此之外,本片还首次加入了更国际化的视角。1921年,预感到风云即将巨变的可不仅仅是上海而已。只不过由于历史的选择,各种国际力量集中到了上海。比如片中讲到了日本特高课和欧洲反共势力两股敌方力量。多股力量的描写,让上海成为了多方势力缠绕下的风暴之眼。人,在这里随时可能生,随时可能死。电影用压迫性的镜头和色调,展现出正处于悬崖边上的中国。

越黑的环境里,被点燃的火苗就越耀眼。提出把“百姓”换成“人民”的李达、为自己的布鞋擦拭泥土的何叔衡、与毛泽东激烈争辩救国之法的萧子升,影片频繁通过生活化的细节来细腻地打磨人物的外在,并用一些眼神和动作上的特写镜头来揭示他们理想上的坚定,迅速立起了一个个鲜活且扎实的形象。这些形象又合起来,组成了更鲜活且扎实的群像。

监制兼导演黄建新十年前拍过《建党伟业》,这次拍摄同题材的《1921》必须给出不一样的表达。他比喻此次创作为“在迷雾中寻找一盏灯”。囤儿觉得,他找到的这盏灯便是百年前这群年轻人给那个时代带来的生命力。他不仅拍了这些人自己的生命力,更注重去诠释这些人的人格感染力,去捕捉生命力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些人并逐渐散开的流动性。

囤儿很喜欢《1921》里对红旗的视觉运用。片中诸多红旗都采用了同一种红色,一种很正很纯的红,甚至有点儿不像生活质感的红。每当红旗出现在画面中,这份红就会与周围其它颜色形成巨大的对比色,特别“抢戏”。囤儿的视觉焦点会瞬间被它捕捉,然后以之为圆心,像涟漪一般向周围扩散。这种视觉,特别有动感,有生命力。囤儿之前玩游戏时,曾在《花》和《大神》里体会到这种生命扩散的感觉。在电影里体验到同样的生命扩散感,还是非常少滴。

细腻的《1921》无疑与宏大的《建党伟业》形成了导演个人表达上的互补。这次,我们感受的不是重锤澎湃,而是水滴脉动。在1921年的这个“横截面”上,每一滴水,每一个火苗,每一次脉动,都奏响了历史上的时代强音。

0 阅读:16
囤满人生

囤满人生

满囤儿的影评、剧评、娱评,及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