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头号分享
编辑|头号分享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外一些媒体借机唱衰中国经济,特别是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GDP占美国比重从2021年的77%回落到60%以下后,质疑之声更甚。
然而,如果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依然稳固,发展前景仍然光明。
GDP占比下滑的背后原因
要想弄清中国GDP占美国比重下降的原因,首先得明白各国GDP核算的基本原理,通常情况下,GDP都是以一国本币的现价来计算的。
这就导致了汇率和通胀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GDP的最终数值。
回顾过去两年,美联储为了对抗通胀,先后11次提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抬升至5%以上的高位,美元因此大幅升值,同时美国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推高。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美国的名义GDP数据看起来很可观,但实际上,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多大改善,反而因为物价上涨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
中国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为了为实体经济纾困,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向市场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
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走软。再加上全球经济整体疲软导致外需萎缩,中国出口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由此可见,如果简单地用美元汇率来比较中美两国的GDP,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偏颇。
这种比较方式忽略了两国在经济结构、发展阶段以及宏观政策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容易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判断。
经济增速更能反映真实实力
与GDP总量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才是评判一国经济实力的更加重要的指标。
因为经济增速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可以最大程度地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扰动,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一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可以说是全面领先于美国,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了5.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速只有2.5%,仅为中国的一半左右。
由此可见,尽管面临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据权威国际机构测算,202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堪称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稳定器”和“发动机”。
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既得益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得益于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优势,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等。
未来,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必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民生改善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当然,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GDP并非唯一的标准。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才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大关,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又迈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等一系列关键指标也都在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反观美国,虽然其人均GDP数值比较高,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有近4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12%。
而且,美国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投入长期不足,许多普通民众难以负担基本的生活开支。
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恰恰暴露了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内生动力不足的深层次矛盾。
唱衰中国经济注定徒劳无功
综合以上分析,尽管从GDP占比来看,中美两国的经济差距似乎在拉大,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真的“差”了。
恰恰相反,无论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中国经济所展现出的强大活力和广阔前景,远远超出了一些唱衰论者的预期。
当然,我们也决不能因此而自满。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比如如何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如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等等。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在工作上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对于那些动辄拿GDP数据说事、对中国经济说三道四的人来说,他们的如意算盘恐怕要落空了。
因为中国发展的成就,从来都不是靠别人的恩赐,而是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拼搏和奋斗。
随着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脚步越迈越稳,中国必将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结语
中美经济的较量,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全方位的竞赛,表面上的GDP差距,无疑是两国经济实力较量的显性指标之一,但它绝不是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全部。
对于中国而言,眼下GDP占比的下滑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落后”而是一次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调整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重点绝不是追求“数字上的赶超”而是脚踏实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从制造业转型升级到新能源技术的飞速突破,从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到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国经济的增长“含金量”正在不断提升。
这种“内功”的修炼,为中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赢得长远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来源:新华网于2024年6月17日发布的——《中美GDP,怎么看?怎么比?》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于2023年3月6日发布的——《中美经济总量差距扩大?国家发改委回应:美高通胀拉高名义GDP》
信息来源:人民网于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582亿元 同比增长5.2%》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于2018年6月3发布的——《联合国报告称美国有4000万贫困人口 美主持人凌乱了》
信息来源:人民网于2024年12月5日发布的——《“‘和合’理念贯穿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环球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