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就不得不提杜牧这首人人皆能背诵的《清明》。

而每逢清明,很多人都会不由得在脑海里描绘牧童遥指的“杏花村”。
但大多数人都不晓得的是,这个“杏花村”是真实存在的,它就位于安徽池州。

图/安徽文旅

池州,古名秋浦,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安徽省西南部,自唐武德四年设州置府以来,至今已走过了1400多个岁月。
池州境内坐拥灵山秀水无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就屹立在此。

好山好水,历史上的池州曾引得众多文人墨客流连。
李白、杜牧、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无数文化遗产,为池州赢得“千载诗书城”的美誉。

其中,李白曾三上九华、五游秋浦,著有《秋浦歌十七首》歌颂了当地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暮年时更是在此长居。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杜牧曾任池州知府,留下的《清明》更是让杏花村天下闻名。
清明将至,此时的杏花村正烟雨朦胧,桃花、樱花渐次开放,雨雾中映衬着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楼亭,美成了一幅水墨画。

图/池州文化旅游
池州这片灵秀之地,不仅吸引了一大批风流人物,也孕育了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艺术大烩萃”的东至花灯、“戏曲活化石”的贵池傩戏、“京剧鼻祖”的青阳腔、“中国戏曲戏祖”的目连戏、 “最早的翻模技术”青阳生漆夹纻技艺等都在中华文化遗产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东至花灯,©东至文化旅游

图/贵池傩戏,©池州文化旅游
而且,池州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图/严家古村

走进大美池州,徜徉在这方灵山秀水中,细细感受这个隐居小城带来的静谧、安逸。

图/升金湖
九华山,这座佛教名山的风头一度盖过池州。
这里清雅幽静,处处皆景;这里佛寺众多,耐人寻味。

105座寺院散落山间,被赞为“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其中盘踞峰顶的天台寺是九华山的最高寺院,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至极的日出日落。

牯牛降,属黄山山脉,因形似牯牛从天而降,故名。
这里得天独厚,至今仍留存着红豆杉等古老植物种类,被誉为“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是吸氧放松的佳处。

龙门潭溪水潺潺;立于劝善桥上,可一览秋浦河胜景。

仙寓山,“神仙居住的地方”,因坐拥“皖南最大的瀑布群”而闻名。
瀑布群最宽处有30米,落差超100米,声势浩荡,远观似银龙入水。

好山好水自然少不得好人家,此处有一著名的富硒村,每年盛夏,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来,休生养息。

蓬莱仙洞,一个形成于大约九千万年前的大型石灰岩溶洞,全长3千余米,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走进洞内,只觉瑰丽壮观,不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王洞,古称穿山洞,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宏伟壮观。
天桥奇观、神仙河谷、大王洞府和大王湖等惹人流连。

图/池州文化旅游
平天湖,“中国最美赏月地”,湖之大是西湖的1.5倍,秀美异常,尤其是在日出时分。

来到此处,守候一场日出,率先闯入你眼帘的是浩渺烟波,身临其境,如置身于仙境。

此外,古意盎然的南溪古寨也不能错过。
南溪古寨,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生活着800多户匈奴族后裔,被誉为“大山深处最后一个古匈奴部落”。

图/宇宙超闲人/小红书
因远离尘世,这里低调淳朴,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尽显。

图/宇宙超闲人/小红书
奇峰村,一个清代的古村落,隐于大山深处。
粉墙黛瓦,百年古树,斑驳小路,树影婆娑,共同勾勒了这一方不沾惹世俗气的世外桃源。


池州的灵韵也体现在吃食上。

池州小粑,就是独属于池州的地道风味。
萝卜丝馅、粉丝馅、腌菜馅,选择多样。小粑被煎得两面焦黄,外皮酥脆,内陷清脆,再配上一碗白粥,就是一顿可口的早餐。

东至米饺,有别于常见的米饺,口感更为筋道,或蒸或炸煎或炸,吃法丰富。
关于东至米饺,还有一段值得称道的过往。传说朱元璋征战天下时,路过此地吃了米饺后,作战有如仙助,所以他将之称为“仙米粑”。

图/默深/小红书
葛粉圆子,葛根制成的吃食,是安徽一带的特色小吃。
葛根榨洗出粉,放入锅中反复翻炒,出锅后加入水、白糖、猪肥瞟等混合,捏成球状,上笼蒸至皮色黑亮即可出锅,吃起来软糯细腻。

图/黄山文旅
以及九华素饼、西山焦枣、陵阳豆腐干、乌沙小花生、阮桥板鸭、葛公豆腐等也是去池州的必尝美食。

图/葛公豆腐
......
再加上,池州四通八达的省内外交通(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南京、合肥“1.5小时”通勤圈),更是让你能来去自如。
清明出游,不妨就去池州走上一遭,去探索《清明》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