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寺庙,寺庙难免会出现重名的情况。比如天宁寺,我国有25座寺庙和它重名;龙兴寺,全国多达17座;白马寺,全国有15座之多。但是直接以大师名字命名的鸠摩罗什寺,全国也只有两座。一座位于陕西西安户县,因鸠摩罗什曾游历此地而建寺。相比之下更出名的另一座位于甘肃武威,鸠摩罗什曾在此居住生活长达17年。
这座鸠摩罗什寺,位于武威市区的中心地带。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难得在这1600年里,寺庙从未改过名字。
相比唐代的玄奘大师,可能听说过鸠摩罗什的人没那么多。其实鸠摩罗什与玄奘齐名,是我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首,也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深入地用汉语传播佛经的人。早在玄奘之前,鸠摩罗什就已经为翻译佛经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他所译的《法华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在中国、韩国、日本、东南亚仍然受到广泛的诵读和研究。
鸠摩罗什寺,也见证了大师在河西走廊积极推广佛法、继而推动了整个汉地佛教发展的重要时刻。鸠摩罗什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从小悟性超凡。他曾历经磨难前往东土传法,却因十六国时期兵荒马乱,被军队强行带到了凉州城(今武威),过了17年半囚徒式的生活。
当时后凉皇帝吕光为安抚鸠摩罗什,招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建造了鸠摩罗什寺,以便其安身、弘法、演教。万万没想到的是,吕光还以“鸠摩罗什太过优秀应该留下子嗣”这样的荒诞理由,强迫鸠摩罗什娶妻破戒。被灌了酒的鸠摩罗什无可奈何,破掉了自己坚守35年的清规戒律。
但是他打从内心深处铭记自己是出家人,没有因此沉沦。他终其一生翻译了多达74部384卷经典。虽然历史上关于鸠摩罗什的轶事存在许多讹传,但是他所翻译的经文历经1600多年依旧流传。鸠摩罗什寺在佛教界的地位,无可争议。
现在的鸠摩罗什寺,已经完全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一砖一瓦都簇新锃亮,不见历史沧桑。经历了从古至今数次改朝换代,鸠摩罗什寺也重建了多次。尤其是1927年武威古浪8级大地震后,城中名胜古迹遭遇毁灭性破坏,几处寺院也夷为一片瓦砾。有千年历史的罗什塔残存了半截,直到1934年才得到修复。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鸠摩罗什寺,是本世纪初才重建完成的;除了近90年历史的罗什塔,其他建筑都是新的。
寺院不大,但格外精致华美。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和鸠摩罗什纪念堂,还有位于广场中央的罗什塔。与寺外车水马龙的现代街道相比,寺内显得静谧祥和,仿佛两个世界。绿意盎然的树木与色彩明艳的仿古建筑,都沐浴在夏日艳阳之下,却仍然让人心生宁静肃穆。
寺庙中央的舍利塔是供奉鸠摩罗什舌舍利的地方。八角十二层的罗什塔高32米,全部用条砖砌成。塔身四周以青石围栏,塔顶贴以金箔,塔身悬挂金铃,正午阳光照射,金光灿灿。
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就藏于塔内,保存至今。这源于鸠摩罗什生前发誓:“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据《高僧传》记载,当鸠摩罗什圆寂以后,火化后果真舌头不烂。于是弟子们按照鸠摩罗什留下的遗嘱,携带舌舍利从长安带回了鸠摩罗什寺,并为安放舌舍利专门建造了一座罗什塔。也正是因为舌舍利的存在,让这座砖塔颇具传奇色彩。
鸠摩罗什的纪念堂,是寺里等级规模仅次于大雄宝殿的建筑。中央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座像,四周用多幅壁画诉说法师在凉州17年的重要时刻。进去参观一下,会对大师风采,包括南北朝时期佛教东传的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
寺内的主殿大雄宝殿是在唐代的地基上重建的,仿明代重檐歇山顶式构造,面阔9间进深5间。殿宇红墙黄瓦,四周龙雕石柱,金碧辉煌气派非凡,可以说是武威最大最宏伟的佛殿了。抬头只见群燕环飞,日月同辉。
鸠摩罗什寺已是武威一张知名的旅游名片,这里见证了佛教文化由西域到中原一步步开枝散叶,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寻找1600年前佛教东渐的脚步,还能感受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源远流长。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北大街139号
交通:1/3/6等多路公交 罗什寺站
门票:无
开放时间:08: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