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病逝,一周后才被发现,出租房实拍,脏乱不堪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3-31 03:28:27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关于张爱玲,我们熟知她在上海、在香港的生活,她的童年、她的求学及至她创作旺盛的时期,她晚年在美国的生活,我们所知不多。

1995年9与人8日的一天中午,张爱玲的朋友兼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刚刚回到洛杉矶的家中,就接到了张爱玲房东女儿的电话,告知他张爱玲已经去世的消息。

林式同听了大吃一惊,连忙放下电话准备赶过去。

当林式同来到张爱玲居住的罗契特街张爱玲公寓时,警察和房东都已经在房间里忙碌的调查着,后来据法医检验,发现张爱玲居然已经死了六七天了,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林式同上前告知了警察自己的身份后进入了张爱玲的房间,这是林式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进了张爱玲的房间 ,因为张爱玲生前从来不请他人进去她的家,林式同也不例外。

林式同描述的张爱玲的家是这样的:电梯口正对面,有一条笔直且无窗的走道,灰蒙的日光灯整日长明,走道尽头左侧,即为张爱玲的房门。

进入张爱玲房间后,眼前尽显着一片安详的世界,一打开门,房里弥漫着沉郁的空气,林式同很快的把所有的窗户打开……地上摆着许多纸袋,包着不同东西,日光灯还亮着,只见张爱玲躺在房间里唯一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她的头发修剪的极短,手脚优雅的平放着,她神态安详,头朝着门,脸向外,眼和嘴都紧闭着。

她的身上还穿着她生平最爱的旗袍,身下垫着一张灰蓝色的毯子,身上却没有盖任何东西,身下的垫子衬得他的身躯出奇的瘦,看了让人不禁心疼。

床前地上有电视机、落地灯与日光灯,东墙近门处靠着仅有的一张折叠桌,厨房放着一把棕色折叠椅和一架折叠梯,这些便是全部家具。

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杂乱无章的放着呢?其实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轻便好拿。

张爱玲的家极为简单,简直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靠窗是一沓纸盒,这就是张爱玲的“写字台”,《对照记》、《小团圆》就是在这些纸盒上诞生的,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

关于电视,她原来有个小的,但是大概太小了,看不清楚,搬家后买了一个新的,大一点,也不重。

张爱玲买了大量的灯泡,因为她怕黑怕冷清,电灯电视一天到晚开着,这习惯她曾经跟林式同谈起过,她喜欢依在床上看电视,靠看电视来忘记病痛甚至催眠。

地板上摆着许多纸袋,里面放着衣服和杂物,房间里没有箱子,她嫌搬家时麻烦。

狭小的浴室略显杂乱,连没有毛巾都没有,纸巾散落一地,也或许是她最后连拧毛巾的力气都没有了,才会用完纸巾扔得满地都是,沐浴用的橡胶拖鞋更是脏了便扔,角落里还有数包未开封的新拖鞋。

厨房里也大都是一次性的纸碗和塑料刀叉,随用随扔,所有的金属餐具都是新的,好像从没用过,只有咖啡壶是常用的。

此外张爱玲生前在还在韩国城租了一个三英尺见方的小仓库来摆东西,全用纸袋装着。

但是这时候林式同惊奇的发现,张爱玲直到临终前她的头脑还始终保持着清醒,甚至还有条不紊地整理好了各种证件和信件,这些东西被她细心地装进了一个手提包里,手提包就放在门边容易被发现的显眼处。

张爱玲的晚年仿若隐居之人,幽居在美国洛杉矶的公寓里,对于性情孤僻的她而言,这里就是绝佳的避世之处。

到1988年3月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她平均每个星期都搬家一次,算下来搬家次数达180多次,不停地变换住所,不接电话,不开信箱,不见访客,以快餐果腹,无论昼夜,电视与电灯长明,张爱玲晚年惧黑惧孤寂,却又拒尘世之热闹繁华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她日常的生活状态。

张爱玲去世后,作为张爱玲在美国最亲近最可靠的朋友和现场见证人,林式同向世人公布了张爱玲极为简单的遗嘱:“一、一旦弃世,所有财产赠予宋淇(戏剧家宋春舫之子,张爱玲至交)夫妇;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殡殓仪式,如在内陆,骨灰撒在任何广漠无人处。”

林式同忠实地执行了她的遗愿,在9月30日张爱玲生日那天,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里。

有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觉得张爱玲晚年很凄凉,其实只要张爱玲自己喜欢,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园洋房,坐跑车呢?

其实张爱玲晚年并不穷,她的稿费可不低,至少晚年不缺钱的,但她物质欲极低,生活简单,只埋头写作,张爱玲在文学界拥有众多粉丝,除了本身才华横溢以外,她多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多部脍炙人口的著作。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璀璨的成就,但在感情上她却历经坎坷,以致于一生无儿无女,晚年寓居美国,孤苦伶仃。

张爱玲生于没落贵族之家,她的祖母为李鸿章之女,然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个纨绔之人,只知享乐、坐吃山空,而她的母亲却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新时代女性,不仅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更受不了丈夫除了抽大烟就是逛妓院,她和张爱玲的姑姑一起去游学,接受了新思想的母亲,更看不惯自己的丈夫,所以离婚了。

后来父亲很快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孙用藩,大家一起吸鸦片享受生活,据说孙用藩和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还是好朋友呢,但是张爱玲和继母不和,于是父亲家暴并禁锢张爱玲。

半年的禁锢,使张爱玲生病差点死掉,而且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段不幸的童年回忆,影响了她的一生。

父亲对她不好,所以她很想离开家庭,跟母亲一起居住,可是等她离开家庭,找到母亲,却发现母亲并不太欢迎她,认为她给自己增加了麻烦,而且母亲自顾不暇,还有了新男友。

母亲问她,是准备读书还是嫁人,张爱玲选择了读书,后来的日子,母亲对她时而关心时而冷漠,所以虽然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张爱玲,但是母女俩的感情一直都不太好。

母亲始终把自己爱情和潇洒看得比较重,张爱玲注定得不到太大的关爱。

后来,一直缺爱的张爱玲面对胡兰成很快沦陷,甚至因为这份爱低到尘埃里,不管胡有老婆和情人,也不管胡比她大这么多,也不管胡兰成是汉奸,就和胡兰成签了婚书,其实,大家都说胡兰成是渣男,张爱玲与胡兰成在一起,不仅被欺骗感情,后来还被痛骂为文化汉奸,可是正是有了和胡兰成的这段虐恋,她才写出了刻骨铭心的畅销书《倾城之恋》。

正如张爱玲在小说《留情》里所写: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在美国的时候,36岁的她和65岁的赖雅相恋,还怀上孩子,赖雅答应结婚,但是要她打掉孩子她也欣然同意。

后来,她打掉孩子后嫁给赖雅,但这时候的赖雅贫病交加,所以张爱玲拼命写作和翻译来养家。

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会爱上赖雅,他又老又穷又病,而实际上,读过《小团圆》,我们就能真正理解张爱玲两次婚姻选择的理由,张爱玲不糊涂,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她太看重人生,她最欣赏一个男人坎坷丰富的阅历。

而你如果看懂了张爱玲的童年,你就明白了,她只想要一个家,一个有人爱自己的家。

赖雅和她结婚十几年后,去世了,张爱玲从此孤独终老,直到她去世后的一个星期才被人发现。

都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你只看到张爱玲的高傲、冷漠和疏离,却不知道她从童年开始,就缺少爱,总想要有人爱她,像一个闹糖果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爱。

参考资料:

人民网——张爱玲在美国艰难岁月:工作几月"像只狗一样"(3) 2012年08月21日

澎湃新闻——张爱玲晚年的经济状况:并不窘迫,可以说是百万富翁 2015-04-29

北晚在线——张爱玲已离开24年,命运要从“原生家庭”说起,刻薄只是她的面具 2019-09-08

0 阅读:51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