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39年的时候,李又兰是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的班长,她拍了一张生活照,照片里就是她平时生活中的模样。
照片中的李又兰非常的清秀,虽然只是一张侧脸,但依然能看出她美丽的容貌,一头短发整整齐齐,双手抚摸着花朵,显得妩媚动人,能看出她的五官精致,虽然穿着简单,但又不失风雅和从容。

李又兰在新四军里可是个出了名的美女,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能干,后来她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和非常出色的干部。
在家里,她也是个好妻子、好母亲,是家里的精神支柱,说起她的成长经历,那可真是丰富,小时候,她在蔚斗小学读书,后来又到上海上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一爆发,她就马上从上海回到小港,加入抗日救亡宣传队和救护队,为抗战出了不少力。
她的祖父李濂水在清朝时期就担任高官,家境富裕,地位显赫,李又兰并没有沉溺于家族的荣耀与富贵之中,而是深受爱国实业家父亲李善祥的影响,从小就怀揣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李善祥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经营果园和酱园,同时积极投身抗日经济活动。
李又兰成长在一个充满革命氛围的家庭里,所以她从小就受到了革命的影响,她既有着大家闺秀的那种气质和教养,又有着普通女子的纯朴和善良。

抗战的时候,她和汪波、林晖、金涛、李祖宁、李锦等一群满怀热情的年轻人,一起去了丽水的“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学习,想要学到更多本领,好更好地为抗日斗争出力。
在这期间,他们得知中共八路军在武汉设办事处,这一消息在她与同伴心中萌芽,他们计划借此机会前往延安。

1938年3月,李又兰与同伴满怀热血报国心抵达武汉,当时的武汉到处都是国民党的特务,这些年轻人一到那里,就很快被特务们盯上了。
武汉警备司令部的情报科科长假装是同乡,想来拉拢他们,李又兰脑子一转,想了个办法,她装作好像并不打算在武汉久留的样子,很巧妙地就摆脱了那个科长的纠缠。

在这里,李又兰第一次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张爱萍,那时候,张爱萍是办事处的参谋,他正忙着劝他们那些热情的青年们,别老去打扰上司。
双方争执至深夜,直至周恩来总理抽空接见李又兰等人,事件方得平息,这次偶遇成了李又兰和张爱萍缘分的开端。

四年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那个曾经漂亮又倔强的姑娘,现在已经成了大家公认的军中才女,从武汉到了南昌后,李又兰积极地投入到群众工作中,在皖南战地服务团里得到了很多锻炼。
行军的时候,她往土墩上一跳,就开始了一场热情洋溢的演讲,她特别擅长扮演各种角色。

头上一扎头巾,穿上大襟褂,就像个地道的乡村老太太;系上丝巾,换上旗袍,就变成了清秀可人的大学生;戴上军帽,马上又变成了英姿飒爽的女战士。
没多久,经过组织的推荐,李又兰还参加了军部办的速记培训班,并且在皖南事变发生之前,就先撤到了江北地区。

她历任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班长、新四军政治部巡视员、华中局党校组织干事、新四军三师政治部组织股长、四师抗大四分校组织干事与师部秘书等职。
在抗日战争期间,李又兰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她的外貌和气质也深受战友们的喜爱。

她留着齐耳短发,穿着灰色的军装,却难掩那股子清秀和灵气,她的眼睛亮闪闪的,显得既聪明又好看,战友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新四军中的“一枝花”。

在革命生涯中,李又兰经历了两段婚姻,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两人日久生情,于1941年1月结婚,但是命运总是难以预料。
新婚不久,皖南事变爆发,1941年3月14日,项英在濂坑村蜜蜂洞遭遇不测,噩耗传来,李又兰一度倒下。

但革命年代里,个人的悲痛往往要为更大的责任让路,她很快重新站起来,继续投身工作,1942年初,一次华中局扩大会议上,李又兰负责会议记录。
会上,她再次遇见了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对年轻人渐生情愫。

一个寒冬日子,李又兰丢失了一副红色露指手套,张爱萍找到手套还给她,借机请她当“速记老师”,两人的感情在朝夕相处中悄然滋长。
两个人的心越靠越近,可是,半个多月的会议眼看就要结束了,张爱萍要回三师去,李又兰也要回华中党校去,虽然不舍,不过他们知道,感情虽然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张爱萍更清楚自己身上担子有多重,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华中党校在汪朱集,三师师部在孙河庄,两个地方离得很近,只有15公里,所以,每到星期天两人就会约会,在小河边、柳树下、弯月下、老槐树旁。
张爱萍总是拿着他那架战利品相机,对着穿军装的李又兰“咔嚓咔嚓”地拍照,把很多美好的瞬间都留了下来。

夏天的时候,李又兰住的小屋被暴雨冲塌了,她沮丧地站在屋檐下,就在这时,张爱萍冒雨骑马赶来了,他问了问情况后,突然问李又兰愿不愿意嫁给他,李又兰又惊又喜又愁又苦,说房子都塌了,还怎么结婚?

张爱萍却乐呵呵地拿出一张陈毅军长特批的结婚申请报告,上面陈毅军长亲笔写了“同意”,还签了大名,还送了一支新的派克钢笔作纪念,李又兰被张爱萍的热情感染了,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1942年8月8日,那匹枣红马载上了张爱萍的新娘,一间小草房成了他们的新房,第二天,李又兰细心地在派克钢笔上刻了个“萍”字,挂在张爱萍的衣兜上。
张爱萍则送给李又兰一个从鬼子那里缴获的银圈,像指环一样小巧精致,那年,张爱萍32岁,李又兰21岁。

战争不等人,第三师为了躲开日伪军的“扫荡”,只能转移,那时候,李又兰已经怀孕了,但她为了让丈夫能安心去打仗,决定走上一条又长又颠簸的路。
她历尽辛苦,好不容易回到了宁波老家,生下了大儿子张翔,夫妻俩再见面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以后了,1945年,李又兰又生下了二儿子张胜,1947年,三儿子张品也出生了,战争让这个家总是聚少离多,但他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深。

抗战终于结束了,但紧接着内战又开始了,在准备攻打津浦铁路上的敌人之前,张爱萍不幸脑部受了重伤,组织上就让李又兰护送他去后方医院治疗。
李又兰亲自陪着张爱萍,从苏北走到胶东,再从烟台坐船到大连,这一路上,山连山,水连水,还有很多敌人的碉堡,危险重重。

到了大连,张爱萍在医院治伤,他和李又兰过了一段比较舒心的日子,李又兰的爱给了他很多力量,也慢慢治好了他的伤。
结婚后,李又兰的生活就是在和张爱萍相逢的喜悦、分别后的思念,还有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辛苦,甚至千里迢迢去找张爱萍的艰险中度过的。作为一位经常要出征的将军的妻子,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

1953年,李又兰出任文化部副部长,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组织文物普查,发掘珍贵遗产,并推动现代文化艺术,支持新兴艺术,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
在革命生涯中,李又兰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战士和干部,更是一位贤内助,她以智慧和温柔助力伴侣,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她关心战士们的政治学习和身心健康,常倾听他们的心声并解决实际困难,在家庭中,她悉心教育子女,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992年,是张爱萍和李又兰的金婚纪念日,82岁的张爱萍精神矍铄,73岁的李又兰容光焕发,在家人的祝福声中,两位老人举杯庆祝这段历经战火的爱情。

晚年的李又兰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她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她经常参加各种革命纪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经历和影响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李又兰和张爱萍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军界或国防领域的重要人物,长子张翔毕业于哈军工核武器设计制造专业,后成为第二炮兵装备技术部副部长、副参谋长、副司令员,获中将军衔。

次子张胜18岁参军,一路升至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三子张品也投身军旅,在国防工办下属公司任职,他们的成就不仅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也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
李又兰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传记,更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她的两段婚姻都与军人结合,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时期。

她的三个儿子都成为军界或国防领域的重要人物,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革命家族。
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革命夫妻的感情和他们对国家的忠诚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经历,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印记。
参考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导弹将军”张爱萍:“我们不能没有打狗棍”(7) 2015-01-09

中国宁波网——李又兰:新四军中一枝花2013-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