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eepSeek横空出世想到的

记忆中的老银杏 2025-02-04 18:10:38

这个春节人们收到了两个大礼包。

一个是假期延长到8天,虽说法定假期只比以往多了1天,其实很多单位都允许提前2到3天,甚至更早就可以离岗,实际假期则要长了很多。这个礼包里面既有国家对民众呼声的真切回应,也包含了许多单位领导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另一个是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由此而引发的震撼效应比任何一款新型烟花爆竹都更加强烈。

网上关于DeepSeek的讨论十分热烈,人们由此而产生的兴奋之情远远超过过年本身,我严重怀疑它甚至给很多人醉酒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我也产生了写篇小文的冲动。

我写文章多是写一点杂文、随笔之类的,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层面,很少涉及科技领域,这当然是因为认知问题。不懂就是不懂,不懂的东西自然写不出来,非要逞能去写点什么,也只能贻笑大方、丢人现眼,这种事不能干。

但是换个角度,科技领域的东西也可以有社会表达,网上的很多文章并不是单纯探讨DeepSeek的模型架构、创新方法和技术路径,实际上真正从科技层面来解读的反而是少数。

这说明我也可以记录一下思维片断,不用非得去考虑逻辑上是否缜密、文风上是否贯通、用词上是不否准确,哪怕只是情绪上的表达,也是一种尝试。

没错,是尝试。

DeepSeek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好奇心和探索欲推动下的一种尝试。

以下尝试着记录几个思想片段,是对自己文章风格的突破,愿各位口下留情,多点包容,少点笑话。

其一,很多人说,中国人更擅长干从1到10的活,干不出从0到1的事。这作为一种现象归纳或许能找到很多证明,但作为结论来断言显然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其二,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干从1到10的活,是因为这么干来钱快;之所以很多愿意干来钱快的活,是因为缺钱,缺钱就要先挣钱,从人的需求满足层次来看,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有其内在合理性。

其三,还有很多人热衷于鼓吹中国人只能干1到10的活,是希望我们永远跟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后面,只做一个跟跑者,不要去做领跑者。这其实已经不是科技层面的事情,而是意识形态问题、价值观问题、立场问题。好在这些人近年来频频被打脸,打得多了,真面目就逐渐暴露出来,想兴风作浪,可掀起的浪花只会越来越小。

其四,DeepSeek的成功,是我们在科技上实现自立自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证明,这当然不是个例和孤证,近几个月来军队新型装备的不断亮相都说明了我们不光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超越,而是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高维度上实现了跨越。

其五,科技上的事情交由科学家、工程师和一些对未知世界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年轻人去干,但他们干这些事需要一些环境,比如多一些包容、比如多一些支持、比如多一些勇气、比如多一些导向、比如多一些耐心和信心。

其六,如果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大的战略,那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一个战役方向,而去年底开始很多美国网民涌入小红书就是一次难得的战术契机。中美两个普通民众在小红书自发进行“对账”,那就好好对一对,让美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我们自己真正地认识美国。账对得多了,自己的信心就会增加,别人的信心就会动摇。

DeepSeek出海攻城略地,小红书在家收拾人心,这个局面应该足以提振信心。

或许,我在文章一开头就没说全,春节大礼包不止两个,还有很多美国人在用行动表明,他们其实也是在“送礼”,这个可以收,不违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