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伙伴优先”战略:复杂系统如何增长?

夸克点评 2022-07-28 09:01:21

王如晨/文

阿里云日前确立的“坚持伙伴优先”立场,既是Back to Basic年度战略的落地,也是一个复杂系统化解挑战、走向兼顾规模与获利的有效增长机制。

理解这一逻辑,你就能看出半年来阿里云为何出现如此多变化,并捕捉到这一刻它于阿里集团的估值助益与牵引价值。

发布会上,阿里云智能全球销售总裁蔡英华的演讲,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阿里云的边界,二是重塑生产关系,激活生产力,推动增长。

一句提纲挈领的Slogan是“坚持伙伴优先”。

它主要体现在“三条价值主张”里。也即分工明确的合作模式、货真价实的权益体系、长期稳定的发展政策。

“分工明确的合作模式”确定的就是边界。就是围绕客户数字化服务,阿里云与伙伴基于各自专长形成的能力界面。

阿里云定义了5类合作伙伴,即分销、集成、咨询、ISV(又分联合解决方案、产品)及服务伙伴。它们并不割裂。所谓“5类”也是5个能力标签。大部分伙伴都有一个以上。标签越多,合作越深。

无论如何定义,阿里云基本边界都是聚焦核心技术与通用型能力,而行业知识和上层应用能力,更多由伙伴补齐。

过去不也如此描述吗?

比如2019年春,阿里云北京峰会,行癫强调了“坚持被集成、不做SaaS”;2020年年中,阿里云确立“云钉一体”战略,强调了“做深基础、做厚中台、做强生态”。随后,钉钉借助“云钉一体”、低代码平台确立“两个数字化”与PaaS化道路。2021年,行癫进一步强调“做好服务”。

此刻,为何进一步确定“边界”呢?

这是一个复杂问题。这里,我们先从阿里云数字化服务的演进周期切入。

2021年云栖采访环节,行癫在回答夸克关于“阿里云是否变得太重”问题时说,大部分公司会经历4个阶段,即项目化阶段、产品化交付阶段、SAAS化阶段、SAAS化后的大平台大生态阶段。而阿里云4种服务都有。

项目化需深度定制,有时适合打造样板工程,但很难沉淀出效率与规模化输出的能力。由于延伸到应用层,很多非它擅长,阿里云业务显得太厚。

行癫坦陈,阿里云确实想做薄,只是客户成熟度不一,须提供更多价值。他强调阿里云并非将做项目当成商业模式,他认为产品化交付不错,只是许多需要现场运维,难点不少,而云计算则第一次将IT变成SAAS化服务,软硬件都可实现,属于比较理想的商业模式。

上半年阿里云峰会前,行癫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再度坦陈,阿里云要做的东西确实更底层一点,但为了客户能用起来,自己用业务翻译了一层,搞各种数字化项目,结果越搞越厚,离云越来越远。

这是一种反思。项目化下,阿里云应用层越来越变厚,生态合作面临诸多考验。

若只是公有云分销,伙伴不会直接受到影响。但如今,云计算场景日益多元、深化,许多合作已演进到项目或联合销售。过去,定制化、项目化的混合云服务,“责、权、利”边界不清,组织与流程缺乏协同。伙伴心里也会打鼓,心生谨慎。即便很多项目交付成效不错,中间磨合、推进都隐含较多成本,信任体系会非常脆弱。

蔡英华化解这一挑战的关键是,优化生产关系,释放生产力。

确定能力界面,理顺权益关系相当紧迫。阿里云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鼓励伙伴优先,走到前面。蔡要求将伙伴纳入整个组织范畴,“由外向内看”,将伙伴视为组织核心,阿里云应基于伙伴能力接口主动适配,而非相反。

等于将伙伴变成“小前台”,它们更能听见炮火的声音。这与行癫此前表达异曲同工:阿里云提供武器、弹药,而不是自己冲上去打仗,不对战争结果负责。

这也是阿里云的收敛与回归。行癫上半年公布的Back to Basic,核心理念就是回归云计算本质,聚焦核心技术创新与突破。与其说是技术维度,毋宁说是生态思维。行癫为“坚持伙伴优先”提前确立了基调。

阿里云的姿态,正因此变得亲和、谦逊,甚至满眼敬畏。

为匹配“合伙伙伴优先”策略落地,蔡英华公布了诸多激励政策、能力支撑、落地机制等。

老实说,我们没见过阿里云如此直接吐血的激励。不止商机共享、产品集成、解决方案共创及交付服务与伙伴全面对接,也不止多重专项资金支持、帮伙伴入住云市场带流量转化、自己主导的项目推荐伙伴总集,甚至出现了这类表达:

1、“混合云有个原则,坚决执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半条命交给伙伴!”(黄海清)

2、“阿里云的战略及发展方向将第一时间向伙伴传递,以便伙伴提前调整和布局。”(蔡英华)

此前接受采访时,蔡还强调:“我们要对客户敬畏,对能力敬畏,更要对合作伙伴敬畏。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单打独斗,肯定不会成功。”

他披露的一组数字,能说明敬畏的逻辑:过去4年,合作伙伴业务增速两倍于阿里云同期复合增长率;合作伙伴业务规模4年增长7倍,已达185亿。截至上一财季,伙伴业绩于阿里云营收占比已达1/4。伙伴业务每提升1成,相当于阿里云大盘增长百亿。

不过,谦逊、敬畏背后,还是有自信在。

一重是阿里云日益深厚的能力结构。

它已成为全球IaaS、PaaS底层软硬件能力最强的平台之一。

2021年底,Gartner评测报告显示,阿里云基础设施产品能力,全球第一,尤其计算、存储、网络、安全项4,得分最高。

没有技术能力支撑,所谓“边界”、“坚持伙伴优先”都会沦为空话。

蔡英华表示,这是“最最底层的基础”。但还不够,必须围绕业务场景、数据处理、应用开发关注多元化需求。

为匹配“伙伴优先”策略,阿里云同期公布了一项“凌云计划”。它包括两大底层技术支柱:一是OpenTrek产业智能平台;二是瓴羊DaaS化平台。前者封装了数字孪生、仿真推演、知识工程、决策优化、协同计算5大产业智能核心技术,以行业数据平台、行业智能引擎助力产业升级,覆盖交通、制造、政务等多行业。后者则是阿里消费等领域沉淀的数据智能,为更多行业提供DaaS服务,也是一种新增长引擎。

两大平台之下,就是“云钉一体”下的钉钉。钉钉侧重组织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定位于PaaS化平台,已成为阿里云做强生态的核心抓手之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蔡英华强调,这背后的支撑就是Back To Basic战略。

另一重则在于规模经济效应。

若计入阿里集团贡献,阿里云上财年营收已破1000亿。这是截至目前中国乃至亚太最大的云计算公司。

规模经济意味着生态参与空间、利益共享空间、能力成长空间。“坚持伙伴优先”策略中,不止有针对伙伴的直接激励,更有长期提升能力的机制。

互联网行业动辄就喊“生态”。没有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多样性要素参与,“生态”都是噱头。相反,没有生态思维的“规模”,就是“独乐乐”,模式不可持续。

2022年,阿里云之所以确立Back To Basic战略,确定生态“边界”,强调“坚持伙伴优先”策略,就在于背后有沉淀13年的技术、基础设施及规模经济保障。

那么,为什么说,Back To Basic、“坚持伙伴优先”,也是兼顾规模扩张与稳定获利的高质量增长机制?

规模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应着一种日益复杂的系统。复杂系统常态化挑战就是低效、熵增、各种交易成本高企。反映在财务面,就是毛利被吞噬较重。若不能化解挑战,会出现增收不增利局面。

2022财年,阿里云首度实现诞生以来的全财年盈利,也是连续6个季度盈利局面。

但也要看到,千亿规模的体量,利润11亿,综合毛利润非常低,完全无法与海外巨头微软、亚马逊相比。

这里面有海内外云计算生态差异。但必须得说,如果没有技术溢价,没有生态创新,没有降本增效的精细化运营与敏捷协同,今天的盈利局面,还很难真正稳定下来。何况外部环境仍有较多不确定性。稍有波动,都有可能重回亏损局面。

阿里云应该绝不甘心重回亏损。这不仅是它自身发展13年后的正名之战、道路与模式之战,也是阿里集团面向未来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价值的呈现。在一个不确定性周期,它们太需要一个确定性的营收、利润稳定双增的局面了。

截至目前,阿里云于阿里集团整体营收占比不高,但整个版图中,已是第二大营收单元、第二大利润单元。一个相当长周期,它的双增长将是资本市场观察阿里集团底层创新成效、持续提升估值的核心指标。

就眼前这种态势,阿里云无论如何都会力求保证持续获利的局面不可逆。

既要持续扩大规模,又要保证稳定获利,这是一种挑战。

在这一维度上,重新审视Back To Basic与“坚持伙伴优先”,就能捕捉一些信号。

此轮生态合作升级前,阿里云项目化风格非常明显,业务过厚。加上一度严苛的KPI考核,虽能提升营收,却很难赚钱。

新的边界下,许多产品、项目将“关、停、并、转”。此前,部分人力裁撤、业务调整,在我看来,更像是Back To Basic战略、“坚持伙伴优先”策略落地的影响。

而这将有利于直接降低阿里云部分成本,优化毛利结构。

不过,这部分终归还是“节流”手段。阿里云需要更具长尾效应的综合的开源节流措施。

Back To Basic战略、“坚持伙伴优先”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激活生态壮大规模,持续摊销成本,提升技术增值,有效平衡营收与利润增长的机制。

截至目前的营收大盘中,IaaS层占比最大,决定着毛利结构。SaaS层的壮大,不仅可以持续摊销IaaS层成本,优化毛利结构,还能带动PaaS层,尤其是毛利较高的自研产品。

新的边界下,5类伙伴,本质上也是阿里云SaaS化要素。你应该注意到,蔡英华、黄海清两人多次强调,全力支持伙伴入驻云市场。

承接SaaS入住的不仅有“云钉一体”下的钉钉,还有OpenTrek与瓴羊等新平台。它们有望促成一个全球云计算领域的SaaS层新“淘宝”。

不要觉得这是幻想。事实上,一个巨型市场正在打开。

此前阿里年报分析师会上,逍遥子说,到202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将达万亿规模,期望未来几年,阿里云有两倍到三倍的增长。

这种体量,靠单打独斗不可能实现。必须依赖生态体系,建立更可复制、更具效率、更高规模的输出,推动整体增长。

蔡英华在谈集成伙伴合作时,强调说,要实现场景化、集成化、规模化的目标。

今日营收结构中,IaaS层最大,SaaS层占比1/4。蔡英华说,新财年要到1/3。夸克认为,未来结构中,SaaS层占比应该大过IaaS、PaaS。当然,即便那时,也未必有海外两大巨头的毛利率。不过,一旦具有更高的规模经济效应,阿里云赚钱的绝对值不会小。

平衡规模与毛利,首先还是要回到底层的技术创新。技术不只是解决微观问题,它的复杂组合,也是关键的商业创新。

上半年阿里云峰会上,一项重磅创新是新一代云计算体系架构,也即“CIPU+飞天云操作系统”。其中,CIPU满足数据中心硬件资源的高速云化、管控及加速,飞天云操作系统则以软件定义满足灵活性。

表面看只是技术创新,其实更是商业创新:它能充分挖掘算力、减少内耗、降本增效。要知道,规模庞大的数据中心,计算和网络传输时延、大型应用分布式部署、高速互联需求都已倒逼成为复杂系统的管理问题、成本问题。

体系架构创新,一重明显的商业效应,就是IaaS层成本结构优化。由于这部分营收占比较大,成本稍有下降,反映在毛利结构与绝对收益值上,就会非常明显。

同时,还有一重意义。那就是,“CIPU+飞天云操作系统”也是IaaS、PaaS的高度协同与耦合,等于数字经济时代的wintel。它将为SaaS层的壮大奠定平台化基础。

逍遥子本人也非常关注这一话题。年报分析师会上,他表示,在IaaS层和核心PaaS产品上,技术创新和突破,能带来更好的技术价值和技术红利,获得更好的规模经济效应。

“大家知道,在IaaS层,云计算是一个规模经济的事业。所以,如何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升级降低成本,是我们这样一家行业领先企业巩固领先地位、扩大领先份额非常重要的手段。”他说。

显然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效率与成本问题。年报会上,说到年初以来的团队变化,他强调,真正思考的是,千亿规模的阿里云,本身已是非常复杂的工作系统,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提升云的工作效率,提升经营效率,包括实现初期业务和增长性业务的降本增效。

夸克认为,新体系架构、Back To Basic、“坚持伙伴优先”,都是破解复杂系统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支撑。

当然,组织力的升级也是不易觉察的创新。2022年以来的一些变化似乎不言而喻。比如,除了蔡英华空降而来,还有“行业+区域”架构的升级、关键行业之间之间的敏捷协同。

过往一段,区域扁平化与行业垂直化,形成了“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综效,但区域、行业一号位的汇报路线图有别,导致下沉服务的效率弱化。加上钉钉体系相对独立,整个阿里云生态合作的接口过于多元,内部部门墙明显。

而今,区域与行业已集中汇报给蔡英华。行癫强调,这有利于提高协同效率。

蔡英华显然也在强化组织力。我注意到他有两处关键的表达:一是谈及生态体系时,他将合作伙伴纳入组织范畴,二是谈及阿里云内部产品销售和服务团队强化流程与执行标准时,他说,更希望这些于伙伴“不可见”,“只有这样才不会看到内部部门墙”。

而我在黄海清与阿里云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许诗军那里,也听到了相近表达。

当然也有承接这种理念的战略级产品,那就是“一网统管联合解决方案”。

于一个复杂系统来说,如何重拾简洁、效率、走向敏捷协同,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这里面,就藏着规模扩张与稳定获利平衡增长的秘密。

而Back to Basic与“坚持伙伴优先”,听上去都是小切口,实在是分别从技术与生态维度打开新一轮增长的先导。

2023财年及未来一个周期,阿里云应该会继续给人惊讶。8月4日,阿里集团将发布新财年Q1财报,此刻增长战略,应该提前回答了分析师几个季度以来必提的问题。

0 阅读:27

夸克点评

简介:TMT、财经精锐评论、上市公司内幕、各种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