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中国唯一以“州府地名”命名的国界碑“大清国钦州界”

博学星辰文 2025-02-15 05:27:39

铁血丹心护南疆:刘冯抗法与钦州界碑的永恒印记

位于防城港东兴市竹山“大清国钦州界碑”(防城港原名防城 时属钦州)

在北部湾畔的钦州湾畔,一座花岗岩界碑历经百年风雨,镌刻着"大清国钦州界"六个苍劲大字。这方中国唯一以州府地名命名的国界碑,不仅承载着中法战争的烽火记忆,更见证着两位钦州儿郎刘永福、冯子材率领军民捍卫南疆的壮烈史诗。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刘永福故居展

一、南疆烽火:中法角力的战略棋局

十九世纪末的北部湾暗流涌动。法国殖民者以传教士被杀为借口,组建远东舰队沿红河北上,企图打通中国西南门户。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刘永福故居展

1883年12月,孤拔舰队突袭山西城,中法战争正式爆发。此时的越南阮氏王朝已沦为法国保护国,清廷在"保藩固边"的战略考量下,任命张之洞为两广总督统筹战局。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刘永钦州故居展

在这场决定东亚格局的较量中,钦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战略要冲。从龙门港到北仑河口,500里海岸线既是通往越南的海上门户,也是拱卫两广的天然屏障。

越南前副总理黄文欢题词(钦州故居展)

法国海军中将孤拔曾在日记中写道:"谁能控制钦州湾,谁就掌握了通向中国腹地的钥匙。"

二、黑旗猎猎:草根英雄的抗法传奇

在镇南关的硝烟中,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以游击战术屡建奇功。这位出身钦州贫苦农家的将领,早年在越南保胜地区创建黑旗军时,就以"七星黑旗"为帜,采用"昼伏夜出、化整为零"的战术令法军闻风丧胆。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刘永福钦州故居“三宣堂”

刘永福广州家庙 广东省省文物保护单位

1883年的纸桥大捷中,黑旗军用竹签阵配合火攻,全歼法军上校李威利部,创造了"竹签陷马蹄,火攻破洋枪"的战争奇迹。

冯子材与法军大战镇南关(今广西凭祥友谊关)

年近七旬的冯子材临危受命,在镇南关构筑"品"字形防御工事。这位老将亲率大刀队冲锋陷阵,其"短衣草履,持矛大呼"的形象成为清军精神图腾。

冯子材钦州旧居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885年3月23日,法军少将尼格里率2000精锐强攻镇南关,冯子材令士卒"退后者斩",身先士卒跃出长墙,与法军展开白刃战。

开战前冯子材与李鸿章激辩“四能战”

1891年俄太子慕名来钦州谒见冯子材

此役歼敌千余,尼格里重伤身亡,创造了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中最辉煌的陆战胜利。

三、界碑沧桑:地理记忆中的主权象征

中法战争落幕后的1890年,中越边境开始大规模勘界。在竹山村北仑河入海口,清廷特命将界碑冠以"钦州"之名。这一命名突破传统以山川为界的惯例,开创了以行政区划命名国界的先河。

负责勘界的广东候补知府李受彤在《勘界日记》中记载:"界碑镌'大清国钦州界'字样,盖彰刘冯二公守土之功也。"

勘界划界官员钦州知州李受彤

这方高1.7米的花岗岩界碑,碑额浮雕双龙戏珠,碑座刻浪花纹饰,既彰显皇权威仪,又暗合海疆特征。

时任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在回忆录中不无感慨:"中国人用家乡地名标记国界,这种文化隐喻比任何条约都更具震慑力。"如今,这方界碑仍矗立在东兴口岸,其复制品更成为中越友谊大桥的界标。

当海风掠过竹山港,百年界碑上的铭文在夕阳下愈发清晰。这方镌刻着"钦州"之名的石碑,不仅铭刻着刘永福、冯子材等民族英雄的赤胆忠心,更见证着中国人在积贫积弱年代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镇南关大捷到北仑河勘界,钦州儿女用热血浇筑的南疆长城,为后世留下了"战胜而不失寸土"的珍贵范本,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书写下独特篇章。

(注:配图为后面所配)

0 阅读:10
博学星辰文

博学星辰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