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手机,越刷越精神,一抬头已经凌晨三点。
打开购物软件,手不受控制地买买买,收到一堆快递后却满心懊悔。
路过奶茶店,明知喝多了不健康,脚步却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你是否也被这些“上瘾性行为”困扰,明明知道不好,却总是难以自控?
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正在悄悄侵蚀我们生活的“瘾”。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发誓要戒掉某种“瘾”,结果却总是失败,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为什么我这么没自控力?”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上瘾”和真正的病理性成瘾有很大区别,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对某件事喜欢、渴望、重复去做,可为什么还是难以戒掉呢?
从大脑的角度来看,“成瘾”后大脑会发生变化。多巴胺活动力变弱,想要获得同样的快乐,就得接受更多刺激。
以前吃顿烧烤就能满足,现在“饮食成瘾”的人可能要把烧烤、炸鸡、奶茶全安排上才行。
同时,大脑对相关事物的注意和期待变强,“购物成瘾”的人看到主播推荐,哪怕家里同款堆积如山,还是忍不住下单。
而且,负责控制冲动的额叶功能受损,“熬夜成瘾”的人想早睡,却总是败给刷手机的欲望。
仔细想想,“上瘾”的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
朋友小丸失恋后,一到晚上就暴饮暴食。原来,前男友总嫌她胖,分手后她用食物填补内心的空洞,觉得只有肚子填饱了,心里才不空。
还有人在亲人离世或童年缺爱的情况下,通过疯狂购物寻找慰藉,仿佛这样就能找回曾经缺失的关爱。
这些成瘾行为看似满足了一时的需求,实际上只是饮鸩止渴,内心的空洞依然存在。
那怎样才能摆脱“上瘾”的困扰呢?首先,要挖掘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犯瘾”的时候,别急着行动,先问问自己为什么突然有这个念头,把想法和情绪写下来,或许就能发现背后隐藏的原因。
比如想吃东西,是真饿还是因为孤独、委屈?找到根源,就能理解自己,不再一味自责。
其次,可以换一种方式“上瘾”。
强行压抑欲望很难,还可能适得其反。不妨允许自己释放需求,但要换个更健康、正念的方式。
吃东西时,专注感受食物的色香味;购物时,多关注物品本身的实用性。
也可以尝试培养新的“上瘾”爱好,像“学习上瘾”“跑步上瘾”,这些积极的行为能带来正向反馈,让自己越来越快乐。
最后,别忘记多给自己一些肯定。
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行为成瘾,平时多鼓励自己,“今天早睡了一会儿,真棒”“选的这家餐厅真好吃”,提升自我价值感,就能增强抵御“瘾”的能力。
如果“瘾”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和身心健康,自己无法调节,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
上瘾性行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不健康的方式应对内心需求。
别再独自和“瘾”对抗,从现在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