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中华古诗词 2025-03-24 09:21:37

安宁道中即事【清・王文治】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译文:

昨夜春雨轻洒,滋润了低垂的杨柳,春水悄然上涨,却还未涨满池塘。

傍晚时分,平原上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菜花与豆花的芬芳,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

赏析:

《安宁道中即事》是清代诗人王文治的一首田园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田野的生机与宁静。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春雨、春水、春风以及田野花香的和谐画面,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陶醉。

首句“夜来春雨润垂杨”,开篇点明了时间与气候背景。春雨在夜间悄然降临,滋润了垂柳,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里的“润”字用得极为传神,既表现了春雨的细腻与温柔,又暗示了垂杨在雨后的生机勃发。垂杨作为春天的象征,其低垂的枝条在雨中更显柔美,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

第二句“春水新生不满塘”,进一步描绘了春雨带来的变化。春水初涨,池塘尚未盈满,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充满希望的状态。“新生”二字不仅指春水的上涨,更暗喻春天的万物复苏,充满生机。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春雨滋润、春水初涨的春日景象。

第三句“日暮平原风过处”,将视角从近处的垂杨与池塘转向广阔的平原。傍晚时分,微风轻拂,平原显得格外宁静而辽阔。“风过处”三字,既表现了风的轻柔,又暗示了风带来的变化,为下一句的花香埋下伏笔。

末句“菜花香杂豆花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微风将菜花与豆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令人陶醉。“香杂”二字巧妙地将两种花香融为一体,既表现了田野的丰饶,又传递出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田园生活气息。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嗅觉上的感受,更通过花香唤起了读者对春天田野的无限遐想。

这首诗以春雨为线索,串联起垂杨、春水、平原与花香,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日田野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宁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读来令人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田野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此外,诗中的意象选择极具代表性:垂杨象征春天的柔美,春水象征生命的复苏,平原象征广阔与自由,花香则象征丰收与希望。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热爱。

《安宁道中即事》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佳作,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王文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尤其擅长书法和诗词。他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云南临安知府、贵州镇远知府等职,后因病辞官归里,专心致力于书法和诗词创作。

王文治的书法造诣极高,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书法风格清新秀逸,笔法流畅自然,深受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推崇。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文学方面,王文治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细腻情感和高雅情趣。

0 阅读:1
中华古诗词

中华古诗词

每天推荐一首经典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