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库尔斯克战场上演惊天逆转,俄军缴获大量M1A1、M2A2等美援武器,并将其改装成“北约战利品”特种部队,用“敌人的武器”打击敌人!
同时,俄军还在阅兵式上高调炫耀这些战利品,并配文“感谢美国送来的升级包”,极尽羞辱之能事!
西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援助的先进武器,最终却成了俄军手中的利器,这无疑是对西方援助政策最辛辣的讽刺!

2025年,俄乌战场的目光意外地聚焦到了库尔斯克,乌军他们开着美国援助的M1A1坦克和M2A2步兵战车,冲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短时间内控制了上千平方公里土地,让俄军边防部队颇为狼狈,一时间,第47旅几乎成了乌克兰军队的“门面”。
但这种势头没能维持太久,俄军与增援的朝鲜部队,总计约七万人,迅速在库尔斯克组织起反攻。

战局变化的关键一步,是俄军成功切断了乌军从苏梅州方向过来的补给线,对于严重依赖后勤的机械化部队而言,这无异于掐断了生命线。
同时,俄军加强了对苏梅州乌军防空力量的压制,导致深入库尔斯克境内的乌军部队失去了空中掩护,直接暴露在俄军的火力覆盖下。
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M1A1和M2A2,很快发现自己成了俄军各种无人机,特别是廉价光纤制导无人机优先照顾的对象。

曾经风光无限的第47机械化旅,在补给断绝、缺乏掩护、火力劣势的多重打击下迅速瓦解,他们在苏贾地区撤退时场面混乱,丢弃了大量重型装备,其中就包括那些崭新的北约援助武器。
接收这些“战利品”的,主要是参与反攻的俄军第155海军陆战旅等部队。
对于在乌军初期攻势中遭受损失和惊吓的库尔斯克当地亲俄居民而言,俄军的反攻带着复仇的意味,缴获的西方武器,自然成了这场“复仇”中的额外彩头,俄方显然不打算让这些装备静静待在仓库里。

一些被缴获的坦克和装甲车里程表显示,行驶距离仅有240公里左右,这意味着乌军接收这些装备后,可能没经过多少适应性训练就投入了实战。
这场景,无疑给西方军事援助的有效性打上了一个问号——昂贵的装备交到训练不足的部队手中,最后反而成了对手的战利品。
俄军技术人员很快对这些缴获的美制装备展开了研究,他们不仅测试M1A1坦克和M2A2步兵战车的实际性能,甚至进行了颇具“实战”意味的测试——比如用这些美制武器攻击俄军自己的T-72坦克作为靶标,以评估毁伤效果。

然而,俄军的动作并未止步于技术分析,他们很清楚这些战利品的宣传价值,迅速将其转化为对乌克兰及其西方支持者的心理战工具。
部分修复好的M2A2步兵战车被涂上了俄军的迷彩涂装,“摇身一变”加入了俄军序列,这些改头换面的美制战车,连同此前缴获的德制“豹2”坦克等装备,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北约战利品方队”。

在莫斯科为胜利日阅兵举行的彩排中,这个方队格外引人注目,其传递的羞辱意味不言而喻,直接指向基辅和布鲁塞尔。
阅兵式亮相之后,这些缴获装备的“宣传任务”还在继续,俄军将部分车辆编成了一支小型突击分队,投入到针对乌军据点的战斗中。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据称在这些美制战车的车载通讯系统中,俄军士兵有时会播放预录的乌克兰语嘲讽信息,试图在火力打击之外,再给对手加上一层心理压力。
俄方甚至公开拿M2A2的操作手册开涮,指出其中一些翻译错误,例如将“履带张力调节”错译成了类似“链条松紧带”的词语,此举意在嘲讽乌克兰士兵的技术素养不足,难以有效操作这些相对复杂的西方装备。

在社交媒体上,俄军发布了缴获的M2A2与俄制BMP-3步兵战车并排行驶的视频,配文诸如“感谢美国朋友送来的升级包”之类的话语,极尽嘲讽。
这不仅让乌克兰方面难堪,也使得美国政府在援助效果和装备流失问题上,面临国内更多的质疑声音。
信源:来自俄罗斯羞辱,组建纯美械攻打乌克兰,谢美国赠车 C点科技2025-04-21

信源:俄罗斯的终极羞辱,组建纯美械军队吊打乌克兰,高呼谢美国赠车 2025-04-21迷彩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