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一首悲忧诗,道尽人间苦难,人生难得是心灵能有个归宿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09-03 22:10:27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六盘山转饷谣》

清·谭嗣同

马足蹩,车轴折,

人蹉跌,山岌嶪,朔雁一声天雨雪。

舆夫舆夫,尔勿嗔官。

仅用尔力,尔胡不肯竭?

尔不思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

呜呼!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个历难的过程。

人生下来不是来享福的,而是到人间来感受生活,体会人间滋味。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与困境,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虽刺眼却指引方向。每一次跌倒,都是对意志的磨砺,让人们学会坚韧与不屈;而每一次失败,都是心灵的洗礼,让人们懂得自省与成长。

正如破茧成蝶,没有经历痛苦的挣扎,怎能有展翅飞翔的绚烂?人生路上,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成为生命中的过客,留下一抹淡淡的痕迹;或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抵御风雨的侵袭。这些相遇与别离,教会了人们要学会珍惜与放手,在爱与被爱中学会了宽容与理解。正是这些情感的交织,构成了人生最丰富的色彩。

而当回首往昔,那些曾经的苦难与磨砺,竟也化作了嘴角的一抹微笑。其实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今天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深刻。它们如同宝贵的财富,藏在心底,成为面对未来挑战时最坚实的后盾。

所以,人生虽是一场历难,却也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学会坚持与放弃,勇敢与妥协,爱与被爱。

会不断地在失去与获得之间寻找平衡,在痛苦与快乐之间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当站在人生的终点回望来路,会发现,这一切的历难,都化作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人生也因此而丰富多彩,意义非凡。

而清末诗人谭嗣同,在历难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于是写下了这首《六盘山转饷谣》。

02

人需要有经历才能学会成长,无论是心智还是身体。谭嗣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谭嗣同被推上了断头台,斩首示众。

临刑前,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用一种近乎蔑视的方式回应这场没有审判的处决,死不求饶,悲壮而从容地告别人间。

梁启超称其为“为国流血第一烈士”。

近代历史的变动和割裂实在是太猛烈了。在那个时代中的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一段剧烈的思想变化过程:中和西,新和旧,激进和保守,传统和创新交织在一起。站在时代分岔路口的人们,很多都是内心满是无尽的迷惘,不知道何去何从。

而谭嗣同用死明志,为后来者照亮了未来方向。

但其实,人生之初的谭嗣同,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是经历赋予了他思想的升华。

03

三十岁,是谭嗣同人生的分水岭。

这一年是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谭嗣同决心跟昨天告别昨日,开始了去追求一种新的人生。在《三十自纪》中,他这样写道:“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

之前,他经历过太多的苦难,还有面对过太多的死亡了。

八九岁时,他随兄长去城南的私塾上学,那里离一处乱葬岗不远,平时人迹少见,显得颇为荒凉,谭嗣同自己说到:“少人而多鬼”,时常能看见堆叠的人头,被遗弃的尸骸,残破的棺材……每到清明,遍地哭声,纸灰飞入庭院。

这也是他第一次对于死有一种直观的认识。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北京暴发疫病,来势汹汹。谭嗣同的二姐、母亲、长兄相继染病也身亡。前后五天,就失去了三位至亲。而家族里,还有三位亲人去世。

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死亡。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哥哥谭嗣襄在台湾病逝;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小侄子离开了人间。又一年,谭嗣同的独子还没满一岁就夭折。

对于死亡,他已经看得很淡了,这都是极悲而淡。

04

而对于人间苦难,他在游历中感受更深。

父亲谭继洵外派到甘肃任职,此后大约十年,谭嗣同往返于甘肃与湖南之间;每次往返,他都要经过六盘山,路途上所见的苦难,让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六盘山转饷谣》。

原来人间的苦难,都是用“膏血”炼就。

这些也成为后来谭嗣同思想升华的养料。

“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这是谭嗣同的思考。

车辙深深,满载着不仅是沉甸甸的货物,更是东南万户百姓的辛勤与期盼。每一块绸缎,每一粒米粟,都浸透了农夫的汗水,织女的辛劳,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累积,更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梦想。

然而,这满载的车马,亦是时代重压之下的一幅缩影。东南之地,繁华似锦,却也暗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牺牲。百姓们以血汗浇灌出的丰收,往往被层层剥削,最终汇聚成这车上之物,流向远方,换得片刻安宁或是更深的剥削。

但在这沉重的背后,亦有着不屈的抗争与改变的曙光。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真正的繁荣不应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始于那个看似不起眼的瞬间——谭嗣同开始质疑,为何车中累累物,竟成了东南万户之膏血?正是这份质疑,激发了他内心改变的力量,让他有了想成为推动时代进步力量的冲动和决心。

此刻,他的心灵开始有了归宿!

05

谭嗣同这首《六盘山转饷谣》悲忧诗,道尽人间苦难,确实,人生里难得是心灵能有个归宿。

在谭嗣同那苍劲有力的笔触之下,《六盘山转饷谣》不仅勾勒出了山河间的艰辛与百姓的疾苦,更深刻地触及了每一个灵魂深处对安宁与归宿的渴望。他笔下的苦难,是时代的烙印,也是人性光辉在逆境中的不屈闪耀。

可以想象,当夜深人静,星辰点缀着六盘山的巍峨,那些疲惫的旅人,肩扛生活的重担,心中或许正默默祈愿,期盼着明日能有一丝转机,让这份沉重得以稍缓。他们的心灵,如同那在山间蜿蜒的溪流,虽历经曲折,却始终向往着汇入大海的自由与广阔。

而真正的归宿,不仅仅是物质的丰盈或地理的安定,更是心灵的平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正如谭嗣同所向往的变革,不仅是为了改变眼前的不公与苦难,更是为了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让他们意识到,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寻找到内心的光明与力量。

在《六盘山转饷谣》的余韵中,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看到了那些不屈不挠的人们,在逆境中依然坚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归宿篇章,证明了即便是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心灵也能找到一片净土,安放那些关于梦想、爱与希望的种子。

06

如此,谭嗣同的诗篇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激励着每一个后来者,在人生的旅途中,勇敢地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

只是有几个人能读懂?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0 阅读:4

桂临塞上聊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