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炸弹”,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却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军方的真实提案。
根据设想,这种化学武器能够在敌方士兵之间引发无法抗拒的性吸引,从而扰乱军心、削弱战斗力,最终让敌军陷入混乱。
1994年,美国国防部在探索非致命武器的过程中,委托俄亥俄州的赖特实验室开发一系列新型武器,以实现“不杀死敌人却削弱敌军能力”的目标。在长达三页的提案中,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就包括“同性恋炸弹”。
提案中指出,“同性恋炸弹”旨在通过释放高剂量的费洛蒙(性吸引激素),促使敌军士兵对周围的战友产生强烈的性吸引,破坏士兵之间的协作与纪律。提案中描述,这种武器可以通过气溶胶形式在战场上散布,使敌军士兵陷入“情感与行为失控”的状态。
费洛蒙
然而,这一构想完全缺乏科学依据,提案中也没有详细说明这种化学物质如何具体发挥作用。
这一计划直到2005年才被阳光基金会(Sunshine Project)通过《信息自由法案》披露。提案文件显示,赖特实验室曾申请一笔75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进一步研究这些非致命化学武器。然而,这些设想因过于荒谬而未获批准。
赖特实验室
提案曝光后,“同性恋炸弹”迅速成为公众和媒体的嘲笑对象。一些新闻机构将这一提案形容为“科学界的笑话”,并将其与当时其他失败的军事研发计划并列讨论。
社会评论家还批评这一提案暴露了当时军事研发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过度依赖理论上的创新,而忽视技术可行性与社会责任。
2007年诺贝尔搞笑奖
尽管“同性恋炸弹”从未进入实际研发阶段,但因其提出者却在2007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奖而再度引发关注。颁奖典礼上,这一荒唐设想被描述为“科学界最离谱的创意之一”。
来源:
[1] The Guardian - Air force looked at spray to turn enemy gay
[2] ABC News - Fringe Science Yields 'Gay Bombs' and Psychic Telepor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