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可有俗语云:人生识字糊涂始?
文/艾皑
郑板桥是清代文人,“难得糊涂”是他提出的,通常理解为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过分计较,是一种处世哲学。
而“人生识字糊涂始”可能来自苏轼的《石苍舒醉墨堂》,原句是“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俗语提到的是“糊涂始”,可能是俗语的变体。如果是苏轼的原句,表达的是识字带来忧虑,而变体“糊涂始”可能指知识带来的困惑。
“难得糊涂”强调主动的处世态度,而“识字糊涂始”可能指被动的困惑。前者是智慧的选择,后者是知识带来的复杂性。需要说明它们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前者解决后者的问题,或者后者是前者的背景。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与俗语"人生识字糊涂始"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两种不同维度的智慧:
1.认知悖论(俗语本意)
苏轼原句"人生识字忧患始"(《石苍舒醉墨堂》)被民间转化为"糊涂始",道出了知识分子的根本困境:知识开启认知之门的同时,也解构了原始的天真状态。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种认知的无限性与生命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恰是"糊涂"的源头。
2.超越性智慧(郑板桥语境)
郑板桥的"糊涂"并非蒙昧,而是历经世事后的主动选择。其晚年《难得糊涂》题跋中"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的递进,暗合老子"大智若愚"的哲学。这种糊涂是洞悉世情后对"水至清则无鱼"的领悟,如同禅宗"看山还是山"的第三重境界。
3.东西方智慧的共鸣
现象学中的"悬置判断"(Epoche)与这种糊涂观异曲同工,都主张对既定认知保持审慎距离。而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的悖论,恰是西方哲学对认知局限性的经典诠释。
4.现代性启示
在信息爆炸时代,"难得糊涂"蕴含着过滤冗余信息的生存智慧。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MN)在"放空"时反而更具创造力,这为主动选择的"糊涂"提供了科学注脚。
两者共同勾勒出认知的辩证轨迹:从蒙昧的无知,经过知识的困惑,最终抵达自觉的澄明——这种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正是人类智慧生长的基本范式。
如果放下学术术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这件事:
1. 知识像把双刃剑
场景:小时候觉得世界非黑即白,长大后发现很多事说不清对错。
真相:读书越多越容易纠结(比如发现历史有不同版本,爱情有各种形态),这就是「识字糊涂始」
例子:知道食品添加剂有害,但完全不吃现代食品又做不到——知识让我们清醒也带来痛苦。
2. 郑板桥的「装傻哲学」
场景:工作中同事甩锅,伴侣忘了纪念日,朋友说错话。
真谛:不是真傻,而是「看清了却选择不计较」。
例子:就像你明知道网购有大数据杀熟,但为省时间装作不知道——这种「选择性糊涂」能活得轻松点
3. 现代版生存智慧
对抗焦虑:
看新闻发现各种矛盾观点 → 与其较真谁绝对正确,不如抓重点信息。
遇到杠精非要争论 → 笑着回句「你说得对」结束战斗。
保护精力:
工作群99+消息 → 只关注@自己的内容(其他装没看见)。
亲戚催婚催生 → 表面点头「在找了」,实际按自己节奏生活。
4. 三个层次看人生
原始人阶段:觉得太阳东升西落就是真理(单纯但脆弱)
科学家阶段:非要搞懂太阳为什么升起(清醒但焦虑)
老司机阶段:知道原理但照样欣赏日出(该认真时认真,该享受时享受)
终极总结:
读书识字让我们从「天然糊涂」变成「清醒的痛苦」。
郑板桥教我们修炼成「清醒的糊涂」——就像手机开省电模式:该关的APP关掉,关键功能照常运行。
现代版口诀:小事装瞎,大事清醒;烂人忽略,真心珍惜;流量信息当风吹过,重要知识用心学习。
【杨春林】
2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