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招远,赶大集一直是我们的一大乐趣。
无论是为了采购日常用品,还是为了尝鲜见识新奇,在大集上,总能遇到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这不,上个周末,我和老朋友一起去赶集,悠悠逛着,却被一个摊位上的小鱼吸引住了。
一看,就觉得这些鱼熟悉得很,像是很久以前童年记忆中的“活鱼”。
不由自主地,我就想起了一段和这小鱼有关的故事。
浓重的胶东农村方言在我们烟台招远,人们讲话的口音重,方言也是独特。
小时候,每次父亲从村南捉鱼回来,总是用方言和我们说:“那你们看看老四带回来的‘活鱼’!
”这个“老四”,其实在普通话里是“老师”,但在我们方言里就成了“老四”。
这样的发音,正像是村里那些实在、淳朴的人们,话里总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我的战淑敏老师,曾经教过不少招远籍的学生,常常打趣我们的方言,说我们像是“舌头不会转弯儿的”。
记得那会儿,同学中也常有笑声,说什么“老师”成了“老四”,“大山”成了“大三”,每次提起来,准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就连那“活鱼”的发音,也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一听就知道是我们南乡的。
那“活鱼”,名字虽简单,但每次听到,总能想起那时光里的淳朴和欢乐。
“屎光皮”的童年记忆那时候,我们村南有条大河,小孩子们总喜欢到河边嬉戏捉鱼。
那种小鱼长得很瘦,一张皮包着骨,没什么肉,我们村里的孩子们便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屎光皮”,意思是除了屎和皮,没有任何吃头。
可是,这种鱼对我们来说,就是玩伴,只要一有机会,准会捉几条放在瓶子里,养着玩,玩腻了再丢给家里的鸡鸭。
所以,虽然它没有什么肉,却成了我们童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村里的大人也时常叮嘱我们,这种鱼刺多、肉少,做成菜吃怕是会卡到嗓子,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也不会真去吃它,只把它当成捕捉的乐趣。
有时看到父亲捉到“大鱼”时,我们才会欢呼雀跃,那种鱼可比“屎光皮”值钱多了。
母亲精心制作的小鱼干父亲最喜欢在农闲的时候去河里捉鱼,而母亲则是把捉回来的鱼做成各种美味。
她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把鱼去掉内脏,撒上盐,放在大柴锅里蒸熟,再端出去太阳底下晒干。
等到什么时候想吃了,就拿出几条,放在大碗里,倒点花生油,上锅一蒸,那香味飘满整个院子,令人垂涎欲滴。
因为大火蒸熟,又经过晾晒,鱼刺都酥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小鱼干儿可是我们家里餐桌上的宝贝。
每当地里农忙,粮食都上交了,能有几条小鱼干儿垫肚子,就已经觉得满足无比了。
这些小鱼干儿,不只是食物,更承载了母亲的爱和对家人的关怀。
那段温暖感人的亲情故事村子里的邻居大嫂,有一次生了重病,大哥为照顾她,变着法儿给她做些好吃的。
大嫂无论吃什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对味儿,只念叨着想吃河里的鱼。
大哥忙里忙外的,无奈之下只能去集市买来一些淡水小鱼,但大嫂一尝,就说:“这不是咱南河里的鱼。
”大哥犯了难,毕竟照顾病人已经不容易,还要再去捉鱼,可每当看到大嫂失望的样子,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事情摆在面前,大哥实在没办法,就找到我父亲请他帮忙。
父亲二话不说,便约上几个老伙计,去了村南捉了鱼回来,收拾干净送到大哥家。
大嫂尝了后,笑着说:“对,这才是南河的鱼。
”那时候的鱼,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再次站在大集上,看着这些熟悉的小河鱼,仿佛让我回到那些单纯、温暖的时光。
一边和摊主聊着天,一边想起那些亲情、友情和家乡的味道。
摊主告诉我,他也常用这种鱼煲汤,汤汁鲜美,鱼骨酥脆,很是受人喜爱。
听得我跃跃欲试,仿佛又闻到了童年厨房里的香味。
结尾:这样的回忆,总让人心头一暖。
所谓的“活鱼”,其实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关于家的故事,是一份深藏心底的温暖。
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口腹之乐,还有对那段光阴的珍惜,对家人与朋友无尽的怀念。
生活中,有很多美味佳肴,但能勾起回忆的,往往是那些最简单、最平凡的味道。
所以,珍惜眼前的生活吧,也许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就能带你回到最纯真的童年,重温那份久违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