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临终前,叶剑英拿出毛主席所写的纸条:我知道你在等什么

文山聊武器 2024-06-27 16:39:08

如果他不是一个将帅,他会是一个好的文学家。曾有鲁迅弃医从文,也有陈毅弃笔从戎。他将自己的一生涂抹了革命的色彩,始终以初心为党的事业拼搏奋斗。陈毅临终前,一直在等待毛主席的一句话,最终的纸条上又说了什么呢?

将军本色,文人本心

万里诗书将海陆,千秋置业震惊闻。

在少年时代,在家庭教育和周围富有文学艺术气息的生长环境熏陶下,陈毅便倾心于文学。

新文学运动蓬勃起势,陈毅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另一波高峰期。他按照着党的指示积极宣传国民革命运动,而人民群众火热的革命情感也温暖着他的心。

他感觉到了极大的满足。

从文学研究会到斗千社,每期的《燕风》半月刊上几乎都能看到陈毅的身影 。

但时代的浪潮匆匆席卷,革命斗争的需要不能让他沿文学的道路深造。不久他回到四川之后,便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数十年驰骋疆场,南征北战。

不以文学为主业,文学仍然是他多姿多彩生命的点缀。

他参加了南昌起义,最后来到了井冈山,并结识了一生的诗友也是战友,毛主席。他们此后谈诗论文,彼此唱和,诉说着彼此的理想信念,也抒发着浪漫的诗人情怀。

陈毅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扛着枪,拿着笔,绘写了许许多多的壮丽诗篇。断头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诸此种种,是何等少年豪情,意气风发!

他曾这样记述自己的文学生涯,“1923年冬天,我到北京进入中法大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在这期间,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

他也将文学作为人生前进方向的指引:“搞艺术是为了人民,拿起武器干革命也是为了人民。现在人民正在水深火热之中,严寒笼罩着大地,我相信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祖国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在井冈山会面之后,陈毅的才华与文学上的独特见解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他对陈毅的诗词创作十分关注,并当着工作人员的面给予他的诗词很高的评价,“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

后来还借陈毅的《六国之行》,发表诗歌创作和诗歌发展前景的看法。这关于现代诗词如何发展的观点与陈毅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们更是感觉到了灵魂的共鸣。

岁寒三友,万丈豪情

百战艰难百战英,万川水碧万山青。

陈毅与毛主席在文学上是诗友,在战场上更是并肩作战的好战友。

1928年4月井冈山胜利会师,陈毅在龙江书院见到了毛主席。当时的毛主席只有三十四岁,但已经是我党的创始人,是全国有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也是党中央的政治局候补委员,而陈毅不过才是不满二十七岁的新生基层干部。

他对毛主席是深深的钦佩。

不过几日,陈毅率领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在黄坳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这一举让井冈山士气高涨,军民安心。

而毛主席在第二天也给陈毅写了一封信,“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望遇事相商。二十八团是很有前途的一个团,希望很好把握。”

两个人再次见面后,毛主席对这个勇敢无畏的年轻人也敞亮的分享了自己对革命的看法。他对革命现实、对未来前行的方向和道路的见解鞭辟入里,动摇了陈毅以前的观点。

陈毅之前长期工作在基层,做的是群众的工作,因此对中央的情况知之甚少,对理论问题研究的也不够透彻,他听到毛主席的观点只觉得新奇。

他深沉的说:“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是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领导人这样讲述过。仿佛就在昨天说的一样。”

他们在革命理想上的契合和共同的政治信仰铸就了他们长久的友谊。

在1931年11月的会议上,中央的同志和以毛主席为首的苏区同志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他们围绕着国际形势、力量对比和土地政策几个方面互相质疑与辩论。

陈毅在会上极力的支持着毛主席,哪怕最后没有争论出一个结论,他仍然以自己所见和所得坚持着立场,现实情况应为方案政策制定的风向标,抛开形势只谈方案,是空谈。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的力量不断壮大,根据地也不断扩大。政治形势的需要让陈毅逐步离开了红军主力,去致力于地方武装的建设和指挥,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区指挥员。

他们二人就此分别,但地理上的距离阻挡不了他们推心置腹的交流。

虽然他们在如何指挥作战、如何制定反围剿方案、如何为党争取最大的利益等等方面,有分歧,也有争吵,但每一次不同的思想观念碰撞融合与升华,恰恰凝结了他们的友谊,使这一份情谊更显得弥足珍贵。

生死一线,终填遗憾

青松雪后传高洁,红叶隔年看本真。

1970年秋天,陈毅时常感觉到腹部隐痛并常伴有腹泻,可当时的他并没有重视。直到1971年他实在是疼痛忍,回到北京医院做检查才发现患有肠癌,并已有局部转移。

这是绝症,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12月19日,叶剑英在医院探望过陈毅后,看着被病魔折磨的老友,他步履沉重,心中愁绪万千。他在《毅公卧病·诗以慰之》中写道:“君子坦荡荡,于人曰浩然。赣南危不屈,福建错能悛。斯人有斯疾,闻道可闻禅。信回天有力,前路共巨艰。”

他希望陈毅能够好好养病,回来再与他们一起并肩奔赴光明大道。

12月24日,病重已久的陈毅突然对女儿珊珊提出了一个要求:“我要吃面条。”

看着好几天不进食的父亲突然有了胃口,陈姗姗别提多高兴。看着端来的面条,陈毅再吞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吃了几根。

医生查房时,陈毅费力的对医生说:“今天是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我早上吃了面条,我要争取年底下床走一走。”

在场的人忍不住流泪,可谁都不愿意纠正面前这个老人他记错了日子。在卧床养病两个多月的日子里,房间内没有日历,只有白天与黑夜的交织,这个老人是有多期盼才会记住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呢?

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陈毅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家人,而是毛主席。

天不遂人愿,元旦过后,陈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在门口已经挂上了“禁止探视”的牌子。

杜秘书想进去再看看陈毅时,被护士拦下。是陈毅看见主动招手,护士才勉强同意他进去,但也要求探视时间不可过长。

此时陈毅的手臂以无力抬起,只能吃力的指向床边的椅子,让杜秘书坐下。他断断续续的说:“老杜……我身体搞垮了……不能再……工作了!”

杜秘书闻言潸然泪下,明明知道风烛残年的老人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还是忍不住安慰:“现在不要想这些了,好好接受治疗,会好起来的。”

陈毅有心想再说些什么,问一问外面的新鲜消息,嘴唇微微张合,却已发不出声音。

下午陈毅的精神状态好了些,他望着守在床边的张茜和儿女们,嘴唇嚅动地想说些什么,可是陈姗姗只听得清几个模糊的音节,却拼凑不到一起去。

她将耳朵贴近父亲的唇边,终于听清了:“党中央……红军……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这是陈毅的临终遗言。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挂念着党的事业,仍然不忘心中坚守的理想信念。

他始终要求着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月6日,陈毅陷入昏迷。

医生开始紧急会议研究抢救方案,他们迫切的想要再从死神手中为陈毅再争取一些时间。

他们甚至设想,在病人心脏停止跳动时,直接开胸进行心脏按摩。当到了这种情况需要依靠输氧来维持心脏跳动时,哪怕在心脏直接按摩,也只能让心脏再不甘的跳动几下。

叶剑英看着因病痛身形瘦削的陈毅,十分难过。他凑到陈毅耳边喊他,陈毅没有给出一点回应。

他从口袋掏出一张纸条,这是毛主席的批示,也是陈毅一直在等待的回音。

叶剑英靠近病床,在他耳边慢慢念着:“……当时那个情况,有些同志要讲一些话是应该的,在党的会议上为什么不可以讲?有些事情看来过几年就清楚了。”紧接着他又讲:“,毛主席和党中央要我来看你,是要你安心养病,会好的!”

有人惊喜的发现,陈毅听见了!他的头略微动了动。

众人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叶剑英将纸条递交给陈姗姗,要她在陈毅的耳边再念一遍。

可这一回,陈毅再无反应。

毛主席得知陈毅离世的消息后,万分悲痛。一天中午,按照习惯正要午睡的毛主席突然坐起身体,直言:“调车,我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他里面还穿着睡衣,外面简单的套上大衣就立刻赶来了。面对着众人悲痛的神情,他握着张茜的手,安慰道:“陈毅是个好同志!”在得知了陈毅临终前十天,还在病榻旁为主席吃寿面以作庆贺时,他心中更是伤怀。

虽然二人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但是陈毅最终等来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这为他的生命圆满作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陈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亦是陈毅。

他的前半生面临着很多人生的疑惑,残酷的现实和迅速成长起来的心境让他得到了解答。唯独有一个问题,困扰了他的后半生很多年。但是幸好,最终还是带着答案长眠。

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从初出茅庐的青涩面孔,到饱经风霜睿智机敏的老人。时光缱绻,岁月长河会冲刷干净许多印记, 却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曾有一个老人在这里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罗元生著. 开国将帅的临终时刻[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3.08.

[2]赵云声,王红晖主编. 将帅夫人传 4[M]. 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5.06.

[3]孙伟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毅史料选编[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3.12.

[4]袁德金编著. 陈毅元帅[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04.

0 阅读:249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