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觉山寺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8-04 17:40:36

灵丘境内唐水钟灵,巍山毓秀,自古兵家必争,文人颂诵,素有晋北“山水胜境”之美誉。其中城南15公里处,在峻山秀水间巧妙地镶嵌着一座宝寺名刹觉山寺。它于公元427年由北魏孝文帝敕建,浓缩着1500多年的佛道文化。

觉山寺四周山势绵延,形似莲台。其后的悬钟山肃穆端庄,酷似弥勒坐身。山崖上还有一石洞,称为悬钟岩舍利洞,亦称翠云洞,观音殿正建于此。

每逢雨后或清晨大雾弥漫之时,半山腰便会出现一一块黑色方碑,后人称其为“雾碑”。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四,这里定要下雨,雨过之后,它便随着雾出现,给人以无限遐思。

北魏文成帝曾沿着唐河大峡谷这条千年古道走出太行山,一一路横扫河北,问鼎中原,最终迁都洛阳,奠定了北魏王朝一百五十余年统治的基础。途中文成帝曾在觉山寺北的笔架山下集群臣竞赛射箭试力。

北魏和平一年(461)刊立的《皇帝南巡之颂》碑也称御射碑,碑质青石,首龟跌,造型美观,大气庄严。碑阴阳两面现存的2600余字,详细地记录了北魏皇帝几次南巡的政治活动和群臣竞射的盛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

公元483年,孝文帝由群臣相伴来到唐河大峡谷时,不知为何大放悲声,致于“绝膳三日不辙声”。臣僚们得知皇帝是想生母了。孝文帝母亲殉命谢世那年,他年仅两岁,可以说他母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可亲可敬的印记,分明是另有隐情呀!

原来,北魏建国定都后,道武帝为巩固拓跋氏政权,防止外戚乱权,立下了一条极其残酷的制度:“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生母赐死。”孝文帝母亲就是这一制度的牺性品。公元483年,孝文帝最喜欢的文贞皇后沿袭旧制而短命黄泉。想起历历往事,怎能不大放悲声呢?

皇帝治国平天下,仁孝须当先。念娇妻不得张扬,报母恩是最堂而皇之的了。于是,孝文帝以报母恩为由创建佛宇梵宫。梵宫建在哪里呢?在太皇太后眼皮底下,必然会引起不快。在至关重要的国道边,在祖皇炫耀武功的纪念地,在这山青水秀的唐河大峡谷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于是,觉山寺便于此创建。

觉山寺建好后,孝文帝招集了五百僧众进寺,令六宫侍女长年住寺吃斋:禅纳五百余众,栖息于内,享受着供给制。曾一度幽深清冷的栈道旁,晨钟暮鼓空谷传响,礼佛诵经声绕山梁,渗融着马背文明的佛教文化开始浸润灵丘的山山水水。

世代遥,兵火战乱。历史经隋唐五代到辽走过了六百年,觉山寺砖塔倾,记,寺庙摧毁,衰微破败。辽代大安五年(1089),镇国大王行猎经此,见寺宇摧毁,甚为痛心。

辽道宗同北魏孝文帝一样,也是一位推崇佛教的皇帝。镇国大王提议重修觉山寺,奏折一上,道宗立即准奏,并赐钱10万,山田140余项。此次修为期年,修草规模较大,耗资无数,觉山寺得以复兴。

最让人欣慰的是此次重新修建的八角密檐式砖塔,在经历明代天启六年(1626)润六月灵丘的七级大地震,至今还依然独存。这真不愧是辽代密檐塔的典型代表、古建筑宝库中的瑰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的觉山寺,不但香火旺、田地广、资产丰,而且还设有僧官衙堂且由寺僧兼任,不受地方官员节制,并于本邑开设贾肆,经营商业,形成了寺院的独立经济。觉山寺还有许多下属寺院,140顷土地分布于现在的红石乡、落水河乡、武灵镇、赵北乡四个乡镇。

寺院内有一眼古,位于砖塔之南,深十三丈,井水清冽甘醇,夏凉冬温。尝之,隐然有翰墨香,据说还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效,素有“神水”之美称。

觉山寺西南方有座小山,传说曾有凤凰落过,故名凤凰台。它突儿而起,顶置一小塔,此塔小巧玲珑,通高丈许。鸟瞰全寺,密檐塔、观音洞、笔架山遥相呼应,为整体环境凝聚了几多灵秀之气。塔山高为十三丈,与砖塔高度、水井深度致,故有“塔井山齐”之说。

“觉”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凡夫三觉全无,唯佛三觉俱全。“山”不是地理学上的山,而是形容词,形容影响之大,境界之高,程度之深。

觉山寺为佛教寺院,却兼容儒道两教奉祀的神灵。山门东南角建魁星阁,西南角建文昌阁。两阁与山门距离相等,构建样式相同。阁体面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下出围廊,结构简洁,造型轻盈,飞檐翘角,典雅秀美。

更耐人寻味的是:魁星阁和文昌阁的塑像都是南北两面观。首先看魁星阁:南面魁星左手握笔,右手墨斗,左脚踩鱼,右脚翘起。尽管是司命文章,可使文运昌盛,但他面目挣疗,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俨然是鬼的造型。而北面却是慈眉善目的送子观音。其中的寓意颇深。

再看文昌阁:南面是大气威严,帝像分明,有孝亲楷模之称的文昌帝君,北面是雍容华贵、慈祥端庄,专消人间恐怖事的月光菩萨。奉祀文昌帝君能科考及第,升官发财,奉祖月光菩萨可解恐救急。儒道两教的这两位神灵不但赚了人生的好彩头,且配合默契,很是和谐。

大雄宝殿是觉山寺主殿。殿顶结构别出心裁,前后单檐两面坡,两侧重檐歇山造。既有大房顶般的古朴庄重,两翼又跃跃欲飞似的生动精巧。它突破了传统的营造法式,是研究古代建筑史难得的实例。

大雄宝殿内塑有横三世佛,释迦牟尼居中,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殿内壁画是道教的内容,展现民间俗神。东西配厢内的壁画才是佛本身的故事。

弥勒殿位列大雄宝殿的东侧,是东轴线上的主要殿宇。殿内使用传统的“减柱造”,上檐施三踩单翘斗拱一周。整体建筑尺度协调,造型美丽。既有其观赏性,又使殿内空间增大,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优秀范例。

弥勒殿供奉的是中国式布袋和尚。按佛经的说法,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他就要从兜率天下到人间,广传佛法,充任教主,所以他是未来佛。

贵真殿内供奉的是贵佛,贵佛面日清瘦,精神覆,标准的道家大师形象据说贵佛是北魏人,孝文帝创寺时即为住持。塑佛像的工匠们说,贵佛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也有观音化身的说法)。贵佛的生日,即文殊的圣诞日一一农历四月初四,这一天便成了觉山寺的庙会节。

据说当初塑贵佛像时,工匠们胸中无谱,无从下手。龙诚法师反复向他们描述贵佛的音容相貌,工匠们依然不得要领。就在工期快到时,匠师在庙堂入梦,贵佛圣洁、安详地出现在他面前。一觉醒来,匠师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立即搓揉拨擦,刀如游龙,一尊形神毕具、惟妙惟肖的贵佛神像即刻完成。

金代觉山寺也很兴盛,当时有位名叫道宁禅师的高僧。据金代大安三年(1211)刊立的《宁公禅师塔铭》载,道宁禅师一龄出家,拜觉山寺首座为师。后携牌直造弘州,师秉摩试。再挑囊云中,访道干大同永宁阁。后返归觉山寺当任持。道宁禅师持论超群,玄业精博,使觉山寺经坛宏深,声名远播,雄居寺首。

元朝对佛教非常尊崇,自忽必烈继位后,每个皇帝都要聘名僧为“帝师” 至元二十二年(1285),忽必烈赐觉山寺住持为“扶宗弘教大师”:元贞二年(1296),元成宗铁穆耳,旨赐觉山寺额名“大灵光普照”,并又加赐住持“普济”法号。受两位皇帝的恩赐,寺院又一次走向辉煌。

明代前期的觉山寺不及元朝时有生机,但也不惨淡冷清。此时住持月山禅师是灵斤具人,俗姓田氏,少年出家,后长期主持觉山寺。他禅业精进,弟子众多,保特着觉山寺的辉焊。明代永乐一一一年(1413)圆叙寂,俗寿79岁。弟子们存其须发将其身骨火化后得舍利,埋葬于密檐塔的南面,并建舍利发塔,供后世僧俗供奉

明代嘉靖末年始,灵丘先遭蒙古铁骑掠边,后遭贼寇猬肆虐,觉山寺也未能幸免。此时,觉山寺的僧官衙堂又被撤消,失去了领导资格,其地位一落千丈。天启六年(1626)灵丘发生七级地震,寺内庙堂建筑尽数塌毁。饥馕频仍,护寺之地荒芜不耕;守寺之僧,壮者散之于四方,老者乱丧于沟。

在这艰难的时候,住持如禄和尚信仰坚定,独自支撑。幸遇灵丘知县黄榜魁、大同县令王守成及阳和大中丞王公来觉山寺游览、巡察。如禄和尚泪陈情,诸公侧然动念,捐金再修。崇祯三年(1630),佛舍僧居再兴,觉山寺稍有起色。

可惜好景不长。十几年后,明清改朝换代,如禄的惨谈经营遭遇重大挫折。觉山寺本不太多的一点生气,此时早已荡然无存。

康熙年间,住持海印和尚发誓全面复兴觉山寺,在全县极力募化,得到了广泛支持。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觉山寺焕然一新,香火复燃法徒“寂”字辈,法孙“照”字辈,法重孙“普”字辈,几十人聚集,济济一堂,礼佛诵经,商议佛事,觉山寺似有中兴之望。

然而,海印和尚在建佛堂、塑金身的硬件上付出了艰辛,但在弘扬佛,法、规教弟子的软件上出了问题。这些空门子弟不讲佛求法,弃清规戒律,王不顾,沾染恶习,最后竟发展到拦路抢劫、霸占民女。一时间,隘门峪内古道上路断人绝。这些佛门败类,恶行累累,整竹难书。

周边百姓怨声载道,恨之入骨。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觉山寺突然着火,庙宇在烈火中化为灰燃。觉山寺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此后的一个半世纪,觉山寺香火彻底断绝。

直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龙诚和尚才开始修复觉山寺。龙诚和尚俗名王九龄,灵丘县沙涧村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自幼家境贫寒,生活清苦。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农闲时,他打柴卖柴,来贴补家用。

据说,王九龄20岁那年,正值冬季,他上山打柴。在山上遇到一个白胡子老汉,劝他留下修庙。九龄想到父母无人照顾,且修庙还要用很多钱,便拒绝了。可老汉说:“修庙不用你家钱,二老的生活问题,也由我负责。”九龄见推辞不过,便说:“我先把这捆柴卖了,回家安顿好再来。

回家后,九龄把这件事告诉了爹娘。二老听后十分纳闷:山里哪来的白胡 子老汉,莫非遇到了神仙?他们想起了一句俗语:“三块砖,盖个庙,里边住了个白老道。”大概这白胡子老汉就是白老道。于是他们就安顿九龄:“你明天再去,带上香、纸、供菜,拿上三块砖,搭个小楼楼,然后再磕几个头。

第二天,天刚亮九龄就上山了,搭砖垒楼,焚香烧纸,长揖跪拜。傍晚,他正准备回家。白胡子老汉又出现在他面前,生气地说:“这不行,要盖琉璃的,还要殿、楼、亭、阁一应俱全,怎能拿三块砖来应付?”说着,便耐心地开导王九龄。

在白胡须老汉的开导下,九龄答应了,老汉便驾祥云而去。其实,这位白胡子老汉就是贵佛。他来此是为了寻找一位合适的人整修觉山寺,找来找去,最后选中了王九龄。

王九龄辞别了父母,去了北京广源寺剃度受戒,取法名龙诚。后来到觉山寺,他见碑倒房塌,佛像残缺,一片破败景象,便概发宏愿,立志要恢复断档一个多世纪的觉山寺。

龙诚和尚到这里后,边讲经说法,边勤学苦练,成了一个多才多智、能文善武的人,在灵丘及周边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都说王九龄身上有贵佛附体,其实是因与灵丘才俊杜上化成为莫逆之交的关系。

杜上化是灵丘县上寨人,自幼天赋过人,才高八斗。13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33岁赴北京会试未中,回乡授徒。杜上化虔诚礼佛,精通佛法。他亲自为龙诚讲授文化、参悟禅理,并为龙诚操办建寺事宜。

龙诚自幼家境贫寒,无缘入塾读书,不识丁,但天资聪颖,记忆超常,悟性过人,在杜上化的教导下,儒教文化、道教典章、佛教经文俱有修进。空闲时,又常研习书法,其书法作品很快传遍附近州县及大同、保定二府。

传说龙诚和尚不轻易写字,只有得了神助,才挥毫泼墨写出字来,字体龙飞凤舞,人称“鸾体”,只是字的内容不曾有人认识。至今觉山寺大殿外侧墙壁上有他所写的两行字,据说,谁若能认全龙诚留下的字,便将是贵佛附体的

有人祖上与龙诚和尚交好,曾收藏了他的一幅字。此人数年前把字带到北京荣宝斋装裱,得知普通装裱就需要5000元,当时对于他来说这简直是天价,所以这个事就一直搁置着。后来他用数码相机拍下来请教专家辨识,但仍没人能完整地认出上边书写的是什么内容。

为了尽快将寺院修好,龙诚四出化缘,广聚资财,一心扑在整修寺院上。人们称赞他是:“常守废寺不知有家,日受勤劳不知有身,一心奉佛遇人说法,日日如是不知疲倦。

一天,龙诚去东河南边买了一棵树,用于修庙。可谁知这棵树早已被县官看中。县官想找个理由整治龙诚,借故说觉山寺和尚修寺院“此非正化,必邪惑人!”于是就派出捕快,缉拿龙诚。

龙诚被捕快们追到翅儿崖畔,眼看走投无路,便纵身跳下。几十丈高的山崖,人跳下去还能有活命?捕快准备下去看个究竟,好回去交差。可是,当他们绕过山梁走到崖底一看:龙诚竟雄起地站在那里,毫发未伤。

捕快缓过神来再次捉拿龙诚,龙诚见状,转身就走,健步如飞。来到一眼十八丈深的水并前,纵身跳下。捕快为弄死龙诚,便搬来大石头往井里扔。此时,围观的百姓央求他们不要往下丢石头。说话间,龙诚忽地从并里跳了出来。众人惊视,但见他衣帽整洁,点水未沾。

捕快们见状也傻眼了,慌忙跪下说:“您本领超群,非凡夫俗子可以比拟,我们不敢再维拿您了。不过还是请您跟我们到语门走一趟,不然我们交不了差,连饭碗也会丢掉的。”龙诚听他们这样说,便痛痛快快地去了县衙。

到了县衙大堂,县官对他严刑拷打,用尽了所有刑具。可没有哪种刑具能使龙诚屈服。县官无奈,只好把龙诚押往大同府,并且提前买通了大同府官员,让设法整死龙诚。

龙诚被押解到大同府后,狱卒便给了他一碗已下大量霜的白开水。此时,龙诚口渴异常,端起碗来咕嘟咕嘟都喝了。狱卒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想先把龙诚打入死牢,等待断气。谁知龙诚喝了霜水,不仅未被毒死,反觉精神爽快。

府官得知,暗暗惊奇,又生出一法,让龙诚坐铁椅。这铁椅下烧着火,椅面通红,龙诚坐上后不仅纹丝不动,而且还咪着眼念起经来。府里的大小官员见状惊恐异常。于是,府官赶紧下令释放龙诚,并允许他继续化缘修庙。

龙诚获释后,在广灵、蔚县、宣化、繁峙、阜平、唐县等地形成更大的影响和更强的震撼,求法拜佛者络绎不绝。

龙诚看到本县地薄财寡,恐难成大局,便带徒弟翔明、翔敬、翔钰等到外地募化。他们赤脚摇铃,风餐露宿,萍足不定,云游四方,先后到达河北、北平、江苏、四川等很多地方,终于集金万余。

龙诚带回募化的资金,付出20余年的辛苦,终于修好了殿阁楼厅房舍130余间,占地十亩有余的觉山寺。远观近视,殿宇巍崇,房舍比鳞。客堂、斋房、寮舍、戒室、钟楼、门桥,莫不整齐完固,端庄宏敬。

1927年10月17日,龙诚和尚圆寂,俗寿65岁,僧腊43年。由于弟子失和,八年后才为其举办了葬礼。之后数年间,兵灾连年,众僧人心浮动,或还俗或离去。到新中国成立时,觉山寺仅剩三名僧人。曾四次受过皇帝恩赐、将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觉山寺,再度萧条冷清。

觉山寺分别在1965年和2001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灵丘县文物管理部门对寺内建筑进行修,寺僧集资为各殿堂所有塑像重新彩绘,使寺院焕然一新,成了灵丘乃至整个晋北古色旅游的代表性景区之一。

0 阅读:40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