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南方游击战争艰苦卓绝,项英做了啥?陈毅坦言:他的功劳很大

南篱旧巷里 2024-11-30 02:56:52

1941年春季,皖南地区奉命向江北转移的新四军叶挺,项英部八千多人在行进途中突然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由蒋介石策划,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8万大军突然袭击。

新四军突遭袭击,毫无防备,被敌人的优势力量分割围困在皖南。新四军军长叶挺在试图突围谈判的途中被国民党军扣押,随后被长期关押在江西,重庆一带。而副军长项英则在突围途中被叛徒刘厚总杀害。

这一事件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一度被国民党当局污蔑为“叛军”,所幸当时中外反法西斯力量都不想看到内讧,因此蒋介石当局的阴谋并没有成功得逞。

但由于项英此前脾气性格强硬,多次和叶挺,和党组织发生分歧,再加上皖南事变前他的一些处理手段确实不好,因此,他的是非功过当时也有很多评论。

对于这位曾经和自己浴血奋战的老战友,后来接任新四军军长,收拾烂摊子的陈毅倒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在南方三年的游击战争里立了大功,值得褒扬。

那么,三年游击战争究竟发生了什么,项英又在其中立了什么功?

1,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怎么来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指的是1927年南昌起义后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的红军时代。

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兴起了闹革命,建立苏区,发动群众抗争的热潮。建立了如左右江,苏中,陕北,鄂豫皖等一系列革命根据地。这其中,又以地域横跨湘赣闽三省的中央苏区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实力最强。

然而,自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发起第五次围剿以来,各大苏区的形势都不好过。尤其是中央苏区,由于受王明,李德的错误指挥和敌人硬碰硬,红军损失惨重,丢掉了苏区外围的大量土地,兵力也越打越少。

于是,在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召开会议,决定放弃中央苏区,苏区主力部队和家属一共8.5万人向西转移,想办法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保存革命火种。

但苏区也不是完全就不管了,还得有部队留下来维持影响力。为此,中央军委任命陈毅担任中央办事处主任,统率留在南方湘赣闽粤鄂各省的红军,和敌人打游击战,坚持敌后战争。而项英则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是陈毅的副手。

就这样,他们从这一年10月开始进入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生涯。

虽说他们有尽力守卫苏区的任务,但其实,当时的形势根本不可能守得住。蒋介石发起进攻的部队有数十万人,中央红军离开后,广东,福建,湖北湖南的军阀也都跟着蒋介石“协力进剿”,陈毅,项英以及手上的红军兵力总数只有1.6万人。

且这部队还都分散在各个根据地,很难汇集到一块儿,更别说这些部队还面临缺衣少食,弹药不足,师老兵疲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守住老根据地,只能化整为零,时不时寻找机会出击。

而蒋介石随后占领苏区的各大县城,村里之后,又对苏区群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活动。

2,敌后游击战有多难?

对于当时在南方坚持游击战的陈毅,项英,以及战士们来说,这几个困难非常突出。

首先,受制于形势,游击队只能化整为零出动,这意味着他们很难国民党反动派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往往大的聚集规模也就几百个人而已。很多时候别说是遇到国民党大部队,就连国民党当局在地方组建的民团武装和保安团也没有那么好对付了。

第二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医少药,缺衣少食,物资严重匮乏。

长时间的游记作战对体力消耗极高,而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和给养渠道让红军不得不经常冒着风险去买粮或者争取群众上山偷偷送补给。许多红军战士,包括陈毅,项英等人这一时期都体重剧减。他们的日常饮食也只能以杂粮,少量打猎所得,甚至野草为主。

得了病之后也往往没法救治,只能喝草药。甚至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行踪,窝棚也不敢搭,也不敢在一个地方久住。

这两个还不算最危险的,最危险之处在于,当时一些人对革命丧失了信心和希望,转而脱离队伍,甚至叛变,给游击战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比如,1936年春,湘粤鄂游击队负责人蔡会文吩咐干部陈钧亮拿钱下山买粮时,后者叛变,带着保安武装围堵身边仅剩8人的蔡会文,将其杀害。

又比如,1937年4月,叛徒陈海投敌,和国民党当局的广东省长余汉谋一同炮制假消息,引诱陈毅,项英下了梅山去大庾县城。所幸陈,项二人没有按时去接头地点,不然凶多吉少。

类似的叛徒投敌,诱捕,杀害游击队员的情况非常多。

正是因为条件艰苦,敌军逼紧绞杀,三年游击战争下来,南方14个游击区中,很多地方的游击队兵力竟只剩下了两三百人。

而项英在这段艰苦抗争的岁月里,对于赣粤边游击队最终克服困难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

首先,项英及时抛弃了中央红军主力会回来的幻想,和陈毅一起向广东方向突围。

红军主力是在10月份向西撤退的,然后国民党军是在11月控制苏区的。在此期间,项英和很多同志一样,一度以为中央红军只是短暂出击,还会回来。但在一段时间后,项英越发觉得中央红军不会回来,一切都得靠自己,于是,他和陈毅下定决心要继续建设游击区,保存火种。

此刻摆在他们眼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如何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挺过即将到来的冬天。对此,当时有三个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带队去闽西山区,那里山多,好周旋,本身也是老根据地,有基础,但缺点是物资获取很麻烦,路也不好走。

第二个想法是率军去井冈山老根据地,这里可以继续周旋,但要过去就必须有能力渡过赣江和国民党军的阻拦,风险太大。

第三个想法则是向南进入粤赣交界的大庾岭的油山地区,这里冬天没那么冷,也利于打游击,而且这里以前就是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根据地,还可以和当地的李乐天,蔡会文的部队汇合。

项英和陈毅一番商量,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三条路,于是此后三年就在这一带打游击,游击队也有了起死回生之像。

第二,即便条件艰苦,项英也非常重视精神建设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当时,游击队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很难有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而长期获取不了外界资讯,显然是个很不利的情况。而且,战士们长期被包围,也不能总是紧绷着神经,也是需要有精神娱乐缓解压力的,因此读书看报非常重要。

游击队当时的电台在遵义会议后就被破坏掉了,失去了党中央的联系,接下来几年都没有办法和中央有联系。

项英在撤退前带走的几本机关报刊,他和战士们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后来,每次能让战士上山或者下山,有机会都会拖他们带上一批小说,报纸回来看。

项英不仅放弃读书看报的机会,还鼓励大家看。遇到战士不识字,他就手把手教人识字。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看了不少遍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缓解了紧张情绪。对于国民党当局的报纸,也是仔细从中间甄别出有用的信息了解形势。

而这些读书看报,搜集信息方行为确实也发挥了作用。项英等人从报纸上了解了红军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号,于是也让游击队宣传中提到了北上抗日。

1936年西安事变的消息传来,蒋介石被张,杨绑了,项英第一时间就通过报纸获得了消息。他还和战士们谈论了蒋介石会被张,杨枪毙,还是会被放掉,大多数人都觉得蒋一定会被枪毙,但项英却认为不会。

后来蒋介石果然被放回南京,众人都为项英的远见卓识而赞赏他。这也从侧面说明,尽管深处荒山野岭,项英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依然没有退化。

第三,项英在游击战争期间始终没有放弃战斗,还以身作则过艰苦生活,开导战士们保持乐观心态。他也和战士们一起过最普通的生活,也带头吃野菜,草,野果,还经常把米,菜留给战士,虽然生长于江汉平原,但也克服了走山路的问题,还经常开导思想悲观的同志。

直到1936年12月底,蒋介石同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暂时停止交锋。项英和陈毅看到这个消息后,认为下山的日子不远了。果然,第二年经过一系列谈判,南方各地的游击队纷纷走出深山老林,改编为新四军,加入了抗战浪潮中,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就此结束了。

参考资料:

1,2022.8.3-秦州融媒-特稿:何等惨烈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2,2023.11.15-大余县人民政府官网-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的统战工作

0 阅读:82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6

用户10xxx86

4
2024-12-01 11:33

项英是陈毅的副手?项是中央分局书记,陈当时连副手都不是[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