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餐,有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家常的酸辣土豆丝或者地道的鱼香肉丝。
在美国,有一家以中餐为主打的快餐品牌,却靠着陈皮鸡这道甜口的菜品火遍全国,一年能卖出 5 万多吨。
“熊猫快餐”成了美国最受欢迎的连锁餐厅之一,开了 2000 多家店,年收入高达 203 亿人民币。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创始人却一直坚持不来中国开店。
这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关于“熊猫快餐”的传奇故事,还有它背后的那位创始人程正昌的决策逻辑。
从数学硕士到大堂经理:程正昌的职业转折程正昌的人生选择让很多人百思不得解。
他是从美国名校密苏里大学毕业的数学硕士,按理说,这样的高学历,让他可以轻松进入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拿一份体面的高薪工作。
但是当堂兄向他抛出一份6000美元月薪的职位——“中餐馆大堂经理”时,他犹豫了片刻,选择了接受。
当时的程正昌并没有立刻明白,他的职业路径已经悄然发生了转折。
他在堂兄的餐厅里不断见识到开餐馆的繁忙运作,也亲自接触各种顾客,学会了如何判断他们的喜好。
原本打算“凑合一下生活”的这份工作,逐渐让他感到了浓厚的兴趣。
程正昌开始观察中餐市场的潜力,并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觉得自己不止可以做好,还能做到更大。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次家庭议题。
在全家移民美国后,生活成本骤增,程正昌向父亲求助,希望一同创业。
父亲曾是国内有名的大厨,绝活是几道传统江浙菜。
这个提议迅速打动了父亲,于是父子俩用家里的积蓄盘下了一家店,满怀信心地推出了中餐菜品。
可结果却不如预期,在异国他乡,正宗的中式美食并不被当地人接受。
餐馆经营接连亏损,甚至一度濒临破产。
这时,如何调整方向,成了摆在程正昌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熊猫快餐”的创意诞生:一张名片带来的机遇就在程正昌苦苦思索如何转型时,一位开发商的建议让他灵光一闪。
开发商告诉他,中餐如果以连锁模式做小份快餐,反而可能更符合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受此启发,程正昌开启了深入的市场调研。
他发现,美国人更倾向于独自用餐,不太愿意分享大盘菜,并且偏好浓郁、甜口的味道。
程正昌立刻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
他为自己的品牌起名为“熊猫快餐”,因为熊猫是全世界人都熟悉的中国元素,容易记住也自带亲和力。
菜单上,他大刀阔斧地调整原来的传统江浙菜,加入糖醋口味的陈皮鸡、橙味鸡块等改良菜品。
这些菜虽然对中国人来说偏甜偏腻,但却意外地获得了美国顾客的喜爱。
第一批“熊猫快餐”开在几个人流密集的城市附近,顾客很快就被这些“中式快餐”吸引。
销售额持续增长,门店数量也从最初的几家迅速扩展到几十家。
程正昌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市场调研的方向抓对了。
夫妻合作:优化流程让品牌飞速扩张等到“熊猫快餐”走向规模化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菜品浪费成了程正昌心头的难题。
虽然每天门店人流量很大,但食物损耗惊人,稍微过了展示时间,就要全部倒掉。
浪费的费用甚至占去盈利的三分之一。
关键时刻,程正昌的妻子蒋佩琪出手相助。
蒋佩琪是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她放弃了百万年薪,加入“熊猫快餐”的经营团队。
很快,她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门店无法精准预测上餐量,导致大量菜肴被多余制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蒋佩琪设计了一套出餐管理程序,让前台与后厨实时同步订单,所有的出餐量都以订单为准。
这一技术改进立竿见影,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让出餐效率大幅度提高。
“熊猫快餐”利润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开店速度也随之加速。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连锁店已经遍布全美。
为何“熊猫快餐”永不进中国?
创始人的坦率回答随着程正昌名声大噪,也开始有人问他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什么‘熊猫快餐’从不进军中国市场?
”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都十分坦率:“几样小菜,上不得台面。”
程正昌的回应并不是谦虚,而是深知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远比海外市场要复杂得多。
他认为,中国菜品种丰富,各地差异很大。
如果“熊猫快餐”用这些改良菜品进军国内市场,恐怕很难获得真正的认可。
在美国,这些被改变的中餐味道明明受欢迎,但回到中国,可能只会被当作“不正宗”而弃之不顾。
他也知道,在餐饮这么高度竞争的国内市场,与现有的快餐品牌硬碰硬,并不明智。
于是,程正昌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海外市场,他专注于打响中餐在国际的影响力。
尽管熊猫快餐永不进中国,程正昌却依然心系家乡。
无论是灾难捐款还是小额资助,他都默默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结束语中餐走向世界,是一场需要智慧与运气的文化融合。
程正昌用“熊猫快餐”讲好了一部分中国故事,但他也清楚,文化和市场有时需要懂得敬畏与取舍。
能承认自己的产品不适用于每个市场,更是一种成熟。
他没有执着于“回归”,却成功在异国他乡打开了一片天地,这是属于他的平衡与选择。
或许,这正是“熊猫快餐”能够持续成功的重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