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辅导中引入积极心理教练技术,对个体有什么积极作用?

品车闻百魅本人 2023-05-06 19:15:56

近几年来的学者们将教练技术在企业当中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吸收,引进到了课程教学工作、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当中。

而在人际关系辅导中引入积极心理教练技术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01

目前,运用心理教练技术来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已有较少的一些努力和尝试。

有研究者通过教练式会谈,反映学生的心智模式,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自信、调整心态,协助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研究人员将教练技术理念、方法和手段有机地融入到生涯规划、潜能激发、人际交往这三类经典成长团体中。

推动个体潜能激发、自主行动、达成结果,破解青少年成长困局,这也是对青少年应对个体化社会的有效探索。

还将心理教练技术在企业当中发展的经验成功吸收,把心理教练技术引入人际关系辅导之中。

运用奇迹式发问、体验式团体辅导、换框技术等工具来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无疑是一大创新。

研究发现,将教练心理学的有关技术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使团体成员进一步认清自我,充分发挥团体成员自身潜能,为团体成员提供更多帮助。

以上学者的研究对运用积极心理教练技术进行人际交往辅导将是宝贵的经验。

与此同时,归纳众多学者的观点后也能证明,将积极的心理教练技术应用于人际关系辅导的研究也具备可行性。

02

积极心理教练技术中的“心理教练技术”一词最初来源于“教练技术”,它的产生最早是从美国体育界“教练”的概念开始,由心理学学者将其引入心理学领域后,就出现了“心理教练技术”。

而“积极心理教练技术”便是将心理学领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合到教练技术之中,给心理教练技术创造了一个积极性指向的根基。

从以往的相关研究来看,积极心理教练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相关原则和理念,也有了相对完整的步骤、技巧等内容。

但具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对于心理教练技术的研究大多应用于课程教学、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管理等工作方面,用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仅有极少部分。

二是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数研究的群体都是大学生和辅导员老师之中,对于中学生群体的研究有限。

三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部分研究也仅是停留在理论的讨论阶段,没有开展实证性的实验研究,因此其有效性有待验证。

目前也暂时未见将心理教练技术作为一种专门的心理辅导方法,应用在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中,表明心理教练技术在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依然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将积极心理教练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吸收,并运用在学生人际关系辅导中进行实践,这无疑是此类研究的一大创新。

故基于对前人研究的简述和分析,研究人员以在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制定能够有效针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干预方案。

选取部分低人际交往能力的学生进行实验,以探究积极取向的心理教练技术在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03

此外,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五个维度上的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为,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和自我表露能力的得分明显低于适度拒绝能力、冲突控制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

这可能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青春期的到来不仅使得初中生身体机能发生改变,羞怯感出现更加使得初中生不敢尝试交接新的朋友,不懂怎么去交新朋友,也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

另外,加之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迅速适应,进而出现想交朋友但不敢,想被人理解但不愿意说的窘境。

所以,便导致了初中生在建立初步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表露的能力相对较弱。

综上,研究发现初中生普遍的人际交往情况良好,但仍存在部分学生交往能力不佳的情况,学校和教师应予以重视。

研究人员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和特点来设计干预训练内容,并将积极心理教练技术作为理论和技术支撑。

探索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研究提供具体且可实践应用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积极心理教练技术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依据

积极心理教练技术团体辅导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取向,以心理教练技术为方法指导,以团体心理辅导为途径,并将心理教练技术的步骤作为线索贯穿于团体辅导全过程来具体实施的活动。

04

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取向

积极心理学呼吁关注人性积极友好的一面,研究人员旨在激发学生的人际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故而在团辅方案中的活动尤其注重关注被试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优势、积极认知、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等。

利用积极的态度指导学生发展团体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个人交往中发挥积极的、高质量的力量,提升内在优秀品质。

研究人员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取向,即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积极的自我体验、积极的个性和积极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团体辅导中团体领导者和团体成员的互动。

以心理教练技术为方法指导

研究人员的团体辅导活动是以心理教练技术为方法来指导实践,即在团辅活动中基于心理教练技术中的认清目标、查出真相、调整心态、计划行动来设计阶段性的步骤。

心理教练技术注重发挥当事人的主动性,而团辅活动中的领导者则作为心理教练,对学生进行陪伴、启发和引导。

特别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注重平等对话,注重倾听、提问、回应、反馈这四个能力的运用和落实。

05

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实施途径

其一,团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讨团体发展规律,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和对其他团体的反应,以及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集团内部的动态、团体冲突、团体领导者作用、团体行为等。

团体的整体氛围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就需要非常重视发挥团体氛围的关键作用。

其二,人际沟通理论。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例如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象征系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表达需要等。

其三,社会学习理论。

米勒和多拉德最早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而班杜拉将这一理论进一步发展,根据他的说法,个人行为,环境和内在因素的三者相互影响并形成一种三角结构。

在团辅活动中,某一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语言和行为会在观察他人、模仿他人中逐渐习得。

其四,人际相互作用理论。

人际相互作用理论开始于1959年,又称人际交流分析,简称TA。

它的创立者是美国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伯恩。伯恩认为,社会交往的单位称为互相影响。

研究者让多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初中学生聚集在一起参与某项活动时,这中间必然会有人要先开始说话,或者向其他人表达致意。

这就称之为相互作用的刺激,而其他的学生就会因最先说话的人的语言或动作再发散出某种与之联系的事物,这就称之为相互作用的反应。这样一来,便有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06

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与讨论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明显显著性差异,但在各年级中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初一学生相较于初二、初三的学生,其人际关系建立、适度拒绝能力和冲突控制能力相对较好,这可能与青少年时期的不同阶段发展特点相关。

首先,在人际关系建立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不可避免要与新同学建立联系,这就刺激了他们与人交往、建立初步人际关系的能力.

而且他们刚刚从小学阶段脱离父母的怀抱,会更积极、活跃地与他人交流,到初二、初三之后,他们已经对现有的环境有所熟悉,便缺少了这样的机会。

其次,在适度拒绝能力上,初中学生也可能会随着几个学期时间的接触,与班级同学逐渐熟络,面对同学、朋友之间的请求和要求不好意思拒绝和推辞。

最后是冲突控制能力,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相较于初一学生的冲突控制能力较弱。

这可能是一方面由于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成人感增加,渴望个体独立,并且他们对于自己的评价更趋近于成人水平。

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却仍然以长辈的身份去要求他们,忽视了他们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而必然会引发或者增大冲突和矛盾。

除此之外,初二、初三的学生在学业上会遇到诸多问题,初三学生更是面临着父母与老师对他们升学的殷切期望。

他们生理与心理上正在承受的巨大压力,因此在日常与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摩擦不易控制。

0 阅读:11

品车闻百魅本人

简介:闻车市新动向,品味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