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公公这一辈子实在辛苦,为了儿子们结婚,在老家盖了四处宅子,可他的儿子们却都搬进了城,老家的房子渐渐空置、荒废。
如今,他又想翻盖老宅,还希望我们出钱资助,我坚决反对。
可今年过年,公公却说了这一番话,让我忽然犹豫了……
我曾为故事会、意林杂志撰稿多年,专业创作扣人心弦的作品!想体验更多类似的精彩故事?点击头像进主页,发掘更多让心灵共鸣的创作!这篇文如果您觉得可以,别忘了----收藏点赞关注----

我公公和婆婆这一辈子,真的可以用“艰苦奋斗”来形容。尤其是公公,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几乎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人,除了种田,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收入来源。公公总是能在最艰难的时候,找到一条出路。他不仅自己白天黑夜地忙碌,还会想方设法帮别人解决一些难题,因此他在村子里颇有口碑。
当年,公公和婆婆把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抚养成人,真的是花了不少心血。尤其是为了给四个儿子置办婚房,公公不仅卖掉了家里的一些耕地,还四处借钱,去盖了四处宅子,为每个儿子都准备好了婚房。

那时,他的生活几乎就是为孩子们打拼,而婆婆则全力支持,做着家里的各项琐事,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吃有住,生活不至于太苦。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公婆婆为女儿们的嫁妆也毫不含糊。记得我刚嫁到这个家时,听婆婆讲起她们为女儿准备嫁妆的事,才知道当时的生活有多艰难。每次女儿出嫁时,婆婆都会尽可能准备一些好东西。
那时,村里的人都说:“公公婆婆人好,出了儿女也不忘人情。”这些嫁妆,虽然在外人看来不算特别奢华,但对于那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却是无法衡量的巨大财富。

然而,尽管他们手中有四处宅子,最宝贵的还是那座老宅。它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多的是象征着我们的根。在老宅里,有着太多我们家的历史。每一砖一瓦,都蕴藏着公公和婆婆多年的辛劳与汗水。
那座老宅,不单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承载着一家子所有记忆的地方。无论是丈夫儿时的嬉戏打闹,还是后来结婚生子的日子,老宅里每一间屋子、每一块地都充满了一家人的足迹。
每年春节,我们全家人都会回到老宅。虽然它已经有些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墙面起了裂缝,但那种久违的归属感和家族的温暖,却是城市里任何一座豪华住宅无法比拟的。

每当全家人围坐在老宅的火炉旁,听着公公讲述他年轻时的故事,心里就会不自觉地生出一种深深的敬畏。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们家族的根,更因为它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和故事,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坚固的依托。
02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家的房子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原本热闹的院子,因为每年回家的人越来越少,早已没有了昔日的生气。四个儿子,都早早搬到城市里去了,老宅也成了偶尔回去的一个落脚点。
村里的路不好走,交通不便,生活环境简单,现代化的设施在这儿几乎是空白。我们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带着孩子回去,那些大人们聊家常,孩子们却总是待得不耐烦,因为老宅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陈旧和不便,甚至连厕所都是土坑。

过年时,大家都抱怨起这个老房子了——无论是水泥地面的寒冷,还是屋内总透着一股潮湿的霉味,都让我们觉得这个家不再有温暖和归属感。
然而,尽管我们都在心里开始疏远这座老宅,公公的心却从未动摇过。他时不时地提起要翻盖老宅的话题。
每次我们聚在一起,他总是早早坐在老宅的院子里,望着那座已经有些斑驳的房子,眉头微微皱起:“你们看,现在的楼房虽然现代,设施都齐全,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城里的生活好是好,但你们没觉得,咱们这些年一直搬来搬去的,真的能安定下来吗?”

这句话,我每次听了都会心头一震。作为妻子,我深知老家的情况,公婆都已经年纪大了,我们早已搬到城市里,生活有了大幅改善。对我们来说,老宅似乎只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公公说:“等人以后老了,住楼房不方便,爬楼梯都很费劲。而且,死后不也是要葬在这里吗?老家没有房子,连最后的归属都没有了。”
他语气坚决,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坚定的信念:“老宅是咱们家的根,不能丢。要是连自己的根都没有了,那以后我们子孙的根在哪里?”

公公的这一番话让我愣住了。说实话,我一直不太认同他所说的那种“根”的观念。我觉得生活在城市里,能够享受现代化的便捷,比在老宅里过艰难的日子要好得多。尤其是对于孩子们,城市里更有前景,教育资源更丰富,未来的生活肯定会更好。
但每次看到公公说这些话时,他眼神中的执着让我很是动摇。他没有像我们一样享受过城市的便利,几十年的辛劳,最终不过是希望永远有一个能让所有人回去的地方。那种念头,是他为家族留下的唯一财富。
“我不图啥,就是希望你们能明白,这个房子承载了我们家的过去,也能给未来的孩子们一些安定。”公公那天说得很动情,仿佛他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这座房子,都是为了给后代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

听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愣住了。我们总是忙于眼前的生活,忽视了公公婆婆为了家族一代代辛苦付出的背后意义。
公公的坚持让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这些年追求的现代化,是否真的能够替代那份根植于土地的乡愁?如果我们不为这座老宅付出些什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彻底抛弃了那个曾经赋予我们力量的家族记忆?
“爸,您说的我们知道。”我低声回应,心中却有些纠结。婆婆在一旁默默看着,眼中流露出一丝深深的期待。我知道,她希望我们能够理解她和公公这几代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而我们,也许真的该重新审视这座老宅的意义。

回头看了看丈夫,他也是陷入了沉思。我们俩知道,公公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也清楚,这笔巨大的费用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确实是一项不小的负担。翻盖房子的费用几乎要花去我们每个家庭的大部分积蓄,这意味着我们的未来很可能要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
我们都默默地沉默着,心中的纠结无法用言语表达。
03经过几天的沉默和思考,我们一家人终于决定了要坐下来,认真的讨论公公提议的事情。这个话题一度让我感到十分不安,因为我知道,老宅对公公和婆婆来说,几乎不仅仅是房子那么简单,里面承载的是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可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老宅已经远远不如城市里舒适的房子那样有吸引力了。尤其是老宅的结构和条件,几乎每年都需要花费不小的维修费用,而这些钱却似乎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回报。
那天晚上,公公坐在桌旁,声音低沉而坚定:“我知道你们都嫌老宅条件不好,城里的楼房看起来更好,但你们想过没有,等我们老了,真能习惯那种冷冰冰的楼房生活吗?那里没有院子,没有大树,没有鸡鸭,这些才是我们老了真正需要的地方。”
他顿了顿,看了看我们每个人的眼睛,“等我们老了,还能有地方栖息,死后也能埋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这是根,是家的根。”

他提到“根”这个字时,我感到一阵刺痛。是啊,老宅承载着祖辈们的记忆,它见证了这一家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艰辛岁月。可是,现实却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早已改变了我们的需求,孩子们已经不再愿意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乡下待下去。
每次过年回家,孩子们总是没多久就开始嫌弃这里远、脏、不方便。就连我自己,也早已习惯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那里有购物中心、有电影院、有咖啡馆,我们可以轻松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
老宅虽然有情感的牵绊,但却充满了老旧的设施和不便,甚至连下雨天屋顶漏水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每年的维修,几乎花掉了不少的积蓄,回头想想,真的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爸,您也知道,翻盖老宅的钱实在太多了,我们每个家庭的负担都不轻。”我试图打破沉默,语气柔和,却透着些许的为难,“再说,现在楼房都这么方便,孩子们也不再需要回老家住了,回去就过个年,翻盖这个房子,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公公叹了口气,看着我和丈夫,眼神里带着一丝无奈:“我知道你们不愿意,但这座房子对我来说,不是简单的砖瓦水泥。它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心血和希望,也是我们家族历史的一部分。现在的年轻人,太注重眼前的舒适,忘了那个曾经支撑我们走过苦日子的根在哪里。”
话音落下,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重的氛围。婆婆此时插话道:“你们知道吗?以前的时候,我们家能活下来,全靠那座老宅,靠的是它的土地。”

婆婆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坚毅的光芒,“你们现在有了城市的房子,生活也过得不错,但你们不能忘了,那是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日子积累下来的。那座房子,见证了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它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的希望。”
每个人听到这些话时,都沉默了。此时,我心里确实有些动摇了。或许我们这些年过于注重城市生活的便捷,却忽视了老宅背后凝结的情感和历史。
再想到公公和婆婆那一辈的辛劳,我开始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责任感:也许,他们不是简单地在谈论一座房子,而是在谈论家族的根脉、记忆以及我们的未来。

不过,当我看到丈夫的表情时,我心里依然有些犹豫。丈夫从小在老宅长大,但他早就习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
尽管他知道老宅有着特殊的意义,但他也清楚翻盖老宅的费用会对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巨大压力。而且,孩子们的教育、生活成本以及未来的规划,也需要我们更多的资金投入。这样的矛盾,真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
“要不这样,咱们回头再算算,看看能不能解决?”丈夫的提议带着一种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语气。他和我都清楚,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我们是否愿意为父母的情感和家族的根付出代价的问题。

我点了点头,心里虽然有些矛盾,但也知道,或许是时候重新思考我们与老宅之间的联系了。
老宅是否值得花费重金重新翻盖?大家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