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最大的移动式火炮,口径305毫米,重达122吨!

姗一姗说娱乐 2024-12-10 14:13:04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重型火炮,用于火力压制,以及摧毁中国军队防御阵地、永久性工事等,甚至炮击城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这些重型火炮除了大家知晓的150毫米榴弹炮、150毫米加农炮、240毫米榴弹炮外,还有一种超大口径的火炮,口径305毫米,炮重122吨,一发炮弹达400公斤,这就是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

一、研制背景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总结了日本陆军在203高地攻坚战的经验教训,得出了除了要大力发展陆军重炮外,还要发展新型海岸大炮的结论(日军280毫米口径海岸炮在攻克俄军旅顺要塞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于是战后日本大力发展火炮技术,立项研制多种重型火炮,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是其中最重型的。

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短炮管型

当时日本火炮技术有限,只能采取技术引进的办法,为了确保研制成功,大炮核心部件炮管向英国、德国直接采购。研制出样炮后,通过试验场对比,发现德国克虏伯公司的炮管质量更胜一筹(英国炮管发射次数多了有炸裂的问题),于是日本军方决定在能够自产前全部采用德国生产的炮管。该型火炮在1918年(大正七年)正式定型,于是命名为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

该炮最初是作为海岸大炮使用,后来日本研制出移动式炮座,也可以当作陆军大炮使用。大炮通过分解,可以由9辆特殊重型运输车搭载,运输车通过履带式牵引车牵引,到达目的地后再组装。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有短管炮和长管炮2个型号,其主要结构都差不多。

二、火炮数据

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主要性能:长管型炮全重97吨,加移动式底座重122吨,炮管长7米(倍径22.9倍),口径305毫米,垂直射界-5°~+73°,水平射界360°,初速500米/秒,炮弹重400公斤,最大射程14800米,安装到完成射击准备需要30-50个小时。短管型炮全重58吨,加移动式底座重77吨,炮管长5米(倍径16.4倍),口径305毫米,高低射界-5°~+73°,方向射界360°,初速400米/秒,炮弹重400公斤,最大射程11700米,安装到完成射击准备需要15~20个小时。

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长炮管型

火炮装有两个气瓶,用于开火后炮管停炉,有两个平衡器安装在炮管下面。炮闩机构是一种中断螺旋型,有8段20个螺纹。打击锤击发机构由绳索操作。火炮上部与安装在上机架底座上的直齿条啮合,横向手轮安装在水平位置,与蜗轮处终止的垂直轴啮合。升降手轮位于炮管两侧,垂直安装在托架上,升降手轮的直轴终止于与扇齿轮啮合的正齿轮。火炮右侧有一个全景瞄准镜。

七年式榴弹炮的射程、威力、射界均属上品,综合来看应是当时世界性能最好的305毫米榴弹炮,对比之下英国的十二英寸二战改进型Mk IV榴弹炮仅能发射344公斤炮弹。

三、装备情况

七年式榴弹炮短炮管型一共生产了10门,长炮管型一共生产了20门。该炮装备日军重炮旅团/独立重炮兵联队的下辖重炮兵大队,每个炮兵中队装备2门,两个炮兵中队组成1个炮兵大队。

二战时期的远东东宁要塞和太平洋战场上的吕宋要塞,日军要塞炮兵均装备了七年式榴弹炮。此外抗战初期,日军调遣一个七年式榴弹炮中队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战役,摧毁了国军的防御阵地及永久性防御工事。

305毫米口径榴弹实物

四、部分作战情况

淞沪会战中,日军为了攻打走马塘、大场镇一带,投入了一种“秘密兵器”。为了对外保密,日军称为“特二十四榴”,其实就是七年式榴弹炮的长管炮型。该炮威力巨大,炮弹落下来后,被炸中的几乎无完整人,还有许多没有被弹片炸着的,也七窍流血死去。驻扎走马塘、大场镇的国军部队遭到重创。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在吕宋要塞部署了多门七年式榴弹炮短管炮型,进攻的美军付出很大代价才得以攻占要塞。战后美军测试了缴获的一门日军七年式榴弹炮,测试结果显示发射400公斤重炮弹时,大炮射程为13000码(11887米),与日军自测相仿。

远东战场上,日军在东宁要塞部署了6门七年式榴弹炮的长管炮型,305毫米重炮居高临下地威胁着伊曼(今俄罗斯达里涅列钦斯克)的乌苏里江大桥。出于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建造了全新的22千米铁路支线,包括2座桥梁,1座跨过瓦库河,桥梁距离日军重炮14千米。另一座桥梁跨过伊曼河,距离日军重炮15千米。而为了防御伊曼地区,1939年苏军成立了伊曼筑垒地域,隶属第35集团军。1940年,该筑垒地域有10个防御枢纽部和104个永备工事。日军的七年式榴弹炮牵制了苏军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1945年8月大反攻中,日军的七年式榴弹炮发射了数百发炮弹,重创了进攻的苏军。苏军付出巨大牺牲才攻占东宁要塞,摧毁了6门炮中的5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