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网友发了一篇文章,看得人心里直发凉。
一位小学老师,因为批评了班上最调皮的学生,转头就有一个电话举报到教育局,说老师“言行过激”。学校吓得连夜启动调查,又是找家长填问卷,又是调监控,折腾了两轮,最后发现老师压根没说过分的话,纯属学生被批评后不服气,恶意投诉。可真相大白了又能怎样?教育局把调查报告打回来,轻飘飘一句“没查清”,老师连句道歉都没等到。更魔幻的是,这事儿从头到尾,教育部门连个公开回应都没有,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源自网友@四玥)
现在当老师有多难?管学生,一不小心就被扣上“体罚”的帽子;不管学生,家长又说你失职。评论区一位老师举例:上课时点一名学生上到黑板前做题,学生不做,再次点名要求学生做题,该生当着全班学生面,大声说要投诉老师。这话听着像玩笑,可笑着笑着,眼泪都快下来了——什么时候开始,老师反倒成了学生手里的“软柿子”,随时可以拿“投诉”威胁老师?
更让人心寒的是,那些铺天盖地的举报背后,藏着多少荒唐事。有女老师因为穿了一条没过膝的裙子,被家长举报“衣着暴露”;有老师中午点了份外卖,被拍下来发给媒体,媒体说“违反师德”;最离谱的是,去年西南某地教育局8个月收到128条举报,查到最后只有7条基本属实的。可就算查清不属实了又怎样?老师还要为不实举报写回复。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规定,教师本可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但当"举报-调查-不公开"成为处理常态,规则在现实中被架空。某校长在私下透露:"现在处理举报就像拆盲盒,既要安抚家长情绪,又要顾虑学校声誉,最后只能和稀泥。"
就像网友@云卷云舒xbj说的:“现在教育最缺的不是赏识,而是让孩子知道啥叫规矩!你哄着他、捧着他,将来社会谁来哄他?”这话戳心了。一位网友描述:孩子的班主任和学校食堂都被班上的学生举报过,食堂里的菜不干净举报也算有理由,学生作业完不成被罚,学生直接举报班主任,这又是几个意思?
你说老师彻底躺平了吗?倒也没有。我认识的一位初中班主任,偷偷在办公室抽屉里备着速效救心丸——她班上有个男生,抽烟、打架、威胁同学,所有老师都绕着走,只有她还在硬撑着。有次她把男生逃课的事告诉了家长,结果第二天就被举报“泄露学生隐私”。学校逼着她道歉,她梗着脖子说:“我宁愿辞职,也不惯着这种歪风!”这话听着解气,可说完她就哭了:“我对得起良心,可我对不起其他学生啊,班上风气都被带坏了……”
老师们现在常说一句话:“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听着像自嘲,可这话背后全是无奈。当老师连最基本的管教权都成了“高危动作”,当学生的举报能轻易中断教师的职业生涯,最终买单的会是谁?今天教室里少了一个严管的老师,明天社会上可能就多一个无法无天的“巨婴”。
教育部门总说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可那些老老实实教书、却被诬告到寒心的老师,那些盼着孩子成才、却眼睁睁看着课堂失序的家长,他们算不算“人民”?查清真相后的一纸通报、一句道歉,真的那么难吗?
写在最后
一位匿名教师在留言区写下的话,至今让我后背发凉:“以前怕误人子弟,现在怕被子弟误。”当举报成了悬在教师头上的刀,当教育权威面临信任危机时,沉默的何止是教育界?那是一个时代的伤口在流血。
老师们期待通过完善师生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家校互信平台,共同守护教育初心。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