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已过时?“微短剧+”才是文旅新顶流

闻思短剧观察 2025-01-09 10:45:39

曾几何时,短视频为文旅行业带来了强大的活力,一个精心拍摄与制作的景区宣传视频,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快速走红并为当地文旅带来客流量。然而,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内容饱和,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内容形式对文旅行业的赋能变得难以为继,更具叙事性与情感共鸣的“微短剧+文旅”形式快速崛起,文旅行业正面临一次新的变革,甚至已身处于变革之中。

用微短剧讲述地域故事、展示特色文化,已经在一些优秀作品中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深层的文化传播和流量转化,如《一梦枕星河》《你的岛屿已抵达》《我的归途有风》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微短剧+文旅”逐渐成为文旅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微短剧的优势在于,能够以短时间、快节奏、强剧情,将地方风景、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以充满沉浸感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当地的独特魅力。

以四川乐山的文旅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为例,该剧讲述北漂女孩返回家乡乐山探索非遗美食的经历。其中,女孩重新找到人生过法的过程启发观众思考,地方非遗美食的细节展现又让大众感受到乡土中国的治愈力。通过情感主线与地方文化的自然融合,观众在沉浸于剧情的同时,也被乐山独特的美食文化和自然风光所吸引。微短剧播出后,乐山的搜索量和游客咨询量明显上升,成功实现了从内容到实际旅游转化的闭环。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预计到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 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

随着市场增长,短剧行业面临内容质量提升的挑战。2024年6月,微短剧管理新规正式实施生效,设立了清晰的机制和标准,推动了微短剧行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作为结合“文旅”与“微短剧”两大热点的影视作品,文旅微短剧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2025年1月4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提出2025年创作推出100部左右重点作品,探索更多“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新模式,将微短剧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与传统短视频相比,“微短剧+文旅”的营销模式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更强的叙事能力。微短剧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注重塑造角色形象、表达情感,以此驱动观众共鸣,而非传统短视频单纯强调视听元素的刺激。一个围绕地域文化、历史故事或文化符号展开的剧情,容易让观众产生更深的文化认同。

· 更长的内容生命周期。微短剧集数较多,能够持续吸引观众追剧,从而使剧中景点的曝光周期得到有效延长,避免了传统短视频内容消费时间短、景点曝光时间短的问题。

· 更强的社交传播性。微短剧天生具有较高的话题度,适合社交平台传播。通过剧情反转、提供爽感、增加悬念、观众讨论等形式,能够触发更多用户自发分享与二次创作,从而形成社交裂变。

要实现“微短剧+文旅”的成功转化,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 要深挖地方文化特色。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往往是那些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以青海塔尔寺为例,如果只是简单展示寺院的建筑风貌,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若以一位年轻画匠临摹壁画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传达非遗技艺背后的匠心,便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也能更深入地展示其文化内涵。

· 讲好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文旅微短剧不是宣传片,要做的不只是“展示”“宣传”,更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角色塑造,以及能唤起情感共鸣的故事情节。可以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也可以是一段浪漫邂逅、一段惊奇冒险,重点是能够让观众激发情感并沉浸其中。

· 注重平台化与社交互动。微短剧需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习惯进行内容分发,比如抖音侧重情绪浓度,B站更注重逻辑自洽与剧情完整性,微信视频号则适合本地化传播。此外,还可以鼓励观众参与进剧情创作中来,例如在评论区“接龙”剧情,或通过互动投票决定故事结局,从而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参与感。

从短视频到微短剧的转变,反映了观众对内容消费的期待升级: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美景展示,更希望通过故事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文旅行业正面临着一次从“吸引眼球”到“打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未来,随着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内容创新的深化,“微短剧+文旅”或将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广地方文化的强大工具,也将为各地的文旅营销带来更具温度与深度的传播方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