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有戏吗?本土教练的执教思路被质疑

鸿轩说 2025-02-17 13:06:31

郭士强教练最近的一些选人决定引起了很多球迷的讨论,有些人直言"中国男篮的未来不容乐观",甚至有人喊出了"球员选拔黑幕重重"的口号。

究竟是我们对球员的期望过高,还是教练组的选人标准有问题呢?

今天就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关键。

高诗岩的能力真的符合标准吗?

在郭士强的15人大名单中,高诗岩的名字赫然在列,这引起了不少球迷的质疑。

高诗岩在CBA联赛中的表现虽然说不上平庸,但也绝对称不上是鹤立鸡群。

那么,他为何能入选国家队呢?

如果我们把高诗岩定义为1号位,简单说就是负责组织进攻和串联球队的控球后卫,那么他的表现显然不如人意。

虽然他能在一些比赛中拿到不错的数据,但这些数据背后是大量出手和偶然的手感。

缺乏稳定的组织能力和意识,自然无法和真正的顶尖控卫相提并论。

再来看他作为2号位,也就是得分后卫的表现,他的得分能力也并不突出。

一位表现飘忽不定的球员,在关键比赛中无法保证稳定的发挥,如何担当重任?

那么,高诗岩真的只是因为比赛经验而入选吗?

实际上,选拔一名运动员,应该更多地看重他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单纯看他曾经比赛过的经历。

杜润旺和赵嘉义的选拔逻辑值得商榷

再来说说杜润旺和赵嘉义,他们和李弘权的位置相同,但他们俩的表现真的比李弘权更好吗?

杜润旺在场上的特点非常单一,基本上除了偶尔命中一两个三分球,似乎没有其他突出的表现。

对于一支追求全面实力提升的国家队来说,依赖这样的球员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赵嘉义的情况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看了他这么多场比赛,你会发现他在场上的特点不明确,似乎并没有特别能让人记住的比赛亮点。

这样的球员,入选集训队不免让人疑惑。

反观李弘权,他虽然年轻,但有一定的能力基础。

而且作为2001年出生的球员,年龄和未来发展的潜力都非常符合国家队吸纳新生力量的标准。

但为何他最终未能入选呢?

为何李弘权无缘国家队?

李弘权的落选令人遗憾,但这背后可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现阶段的国家队选人更多参照的是联赛中的表现,但不仅如此,背后还有很多"个人"因素在影响结果。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弘权之所以落选,和他在联赛中的表现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是因为教练组中某些人的个人偏好。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很多球迷和业内人士都对这次选拔过程表示质疑。

本土教练的执教思路亟待改变

我们不得不谈到本土教练的执教思路问题。

郭士强在媒体面前曾表示,为了2027年的男篮世界杯和2018年的奥运会,他选择了许多年轻球员进入这次的大名单,以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国家队。

但现实情况却是,像李弘权这样符合年轻标准的球员却并未入选。

这个例子揭示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教练的决策更多是基于个人偏好,而非球员的实际表现和潜力。

这样的选拔方式,显然不利于球队的发展和进步。

结尾:

如果中国男篮想要在国际赛场上有所突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依靠某一个或几个有潜力的球员,而是从根本上改变选人和执教的思路。

只有真正做到公平、客观和科学地选择球员,才能够保证球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或许,这不仅仅是篮球的问题,更是中国体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正如一句话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希望未来的中国男篮能够在更加科学和公平的环境下,选出最有实力的球员,推动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0 阅读:18
鸿轩说

鸿轩说

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