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20:54·满仓陌路
近日,安徽阜阳的崔女士因一双袜子登上热搜——袜子上赫然印着“女性跪地被狗牵绳”的图案。这一设计不仅令当事人感到不适,更引发全网对“恶趣味营销”的声讨。当商家把低俗当创意、把冒犯当个性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设计”究竟在传递什么价值观?
一、这不是创意,是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崔女士收到的袜子图案中,女性以跪姿被狗牵引,脖子上还系着红绳。这一画面被网友直指“充满羞辱意味”,将女性物化为可被动物“驯化”的对象,彻底背离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共识。
为何令人愤怒?
扭曲的权力关系:图案中女性与狗的对比,暗示了“支配与被支配”的畸形关系,本质上是对女性人格的贬低。
迎合低级趣味:类似设计常以“黑色幽默”“反讽”为借口,实则通过性暗示、暴力元素博眼球。此前某童装印“欢迎来到地狱”、奶茶品牌用擦边文案等案例,皆是同一套路。
争议图案的传播对象不仅是成年人。青少年对视觉符号极其敏感,若长期接触此类将女性“非人化”的意象,可能形成性别偏见甚至模仿行为。
数据与案例佐证:
调查显示,超60%的青少年认为商品图案会影响其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某品牌曾因童装印撒旦、骷髅头等恐怖图案遭家长集体抵制,最终下架整改。
商家若只顾“流量密码”,无视社会责任,无异于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扭曲价值观的种子。
三、低俗营销为何屡禁不止?1. 审核机制形同虚设从设计到投产,此类产品能通过层层审核,暴露企业内部价值观审查的缺失。设计师的“恶趣味”与管理者“流量至上”的思维一拍即合。
2. 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失守《民法典》明确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但部分商家仍游走灰色地带,将“争议”等同于“热度”。此前某美妆品牌因暗示性广告被罚,却仍在社交媒体炒作“黑红”人设。
四、消费者用脚投票:拒绝为冒犯买单事件发酵后,网友纷纷喊话涉事品牌:“请尊重消费者,而不是侮辱智商!”社交平台上,“抵制恶趣味设计”话题阅读量破亿29。
市场的教训历历在目:
某奶茶品牌因“性暗示”杯套遭大规模退货,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某潮牌因印有暴力图案的T恤被电商平台下架,损失超千万。
消费者不再是沉默的“韭菜”,一次冒犯足以让品牌永久进入黑名单。
别让“创意”沦为伤害的借口设计可以大胆,但不能无底线;营销需要创新,但不能无原则。真正的品牌价值,应建立在尊重与共情之上。当商家忙着“抖机灵”时,请记住:消费者想要的不是“震惊”,而是被尊重;社会需要的不是“争议”,而是正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