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
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时而联盟,时而反目。
湘水划界,看似公平解决了争端,实则埋下了祸根。白衣渡江,究竟是孙权的背盟之举,还是形势所迫?
刘备和孙权争夺荆州,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之争。刘备想要以荆州为根基,实现《隆中对》中所提出的北伐大业;而孙权则希望全据长江,建立东吴的江山。
双方的战略目标注定了矛盾的不可调和。
湘水划界后,战略要地南郡划给了刘备,这让孙权十分不满。要知道,周瑜当年可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夺取南郡的江陵,因为这对东吴的战略安全至关重要。
现在好不容易借给刘备的南郡,却名正言顺地成了刘备的领地,孙权心中的不忿可想而知。
从这一刻起,孙权就决定要夺回南郡。只不过,湘水划界后,孙权要收回失地,就只能撕毁盟约,以武力夺取了。
这场看似公平的划界,实际上是为日后孙刘联盟的破裂埋下了祸根。
后来的事实证明,湘水之争只是东吴夺取荆州的一次预演。孙权从未放弃过荆州,他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刘备,似乎也从未真正信任过孙权。
从这个角度看,湘水划界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反而让矛盾更加不可调和。
刘备最初向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其实就是看中了南郡的战略价值。在鲁肃的支持下,孙权将荆州借给了刘备。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史书的记载,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刘备都督的,其实主要是南郡。
为什么南郡如此重要?因为它是长江中游的重镇,控制了南郡,就等于控制了长江的水道。对于刘备来说,南郡是他连接益州和荆州的纽带,有了南郡,才能实现北伐的战略部署。
更有意思的是,当刘备夺取了益州后,孙权并没有让刘备归还南郡,反而是让刘备归还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这一点,恐怕连刘备自己都没有想到。
这其中的缘由,恐怕还要追溯到周瑜的一个建议。
当初,周瑜曾建议孙权扣留刘备,分化其部下,以削弱刘备的实力。但孙权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选择了鲁肃的主张,将南郡借给刘备。
这一决定,看似是孙权的宽宏大量,实则埋下了日后的祸根。刘备得了南郡,就像是得了荆州的钥匙,从此便再也不愿意交还了。
湘水划界后,孙权虽然派诸葛瑾去找刘备,表示要继续联盟,但这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
因为当时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只有孙刘联手,才能与之抗衡。如果孙权与刘备分道扬镳,就等于是自取灭亡。
从这个角度看,湘水划界后的孙刘联盟,更多的是一种表面的维持。双方貌合神离,各自都在算计着如何夺取荆州。
刘备借荆州,表面上是为了共同抗曹,实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孙权借出荆州,也并非完全出于信任,更多的是形势所迫。
这样一种脆弱的联盟,注定是不可能长久的。一旦曹操的威胁减弱,双方的矛盾就会全面爆发。而南郡,无疑将成为这场争夺战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早在周瑜时期,他就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向西吞并益州,全据长江,与曹操两分天下。
但这个计划,在当时看来可行性并不高。周瑜对曹操和益州的判断,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再到后来,孙权希望与刘备共同出兵益州,但刘备却婉言谢绝了。这一点,就已经暴露出双方利益的冲突。刘备显然有自己的打算,他并不想为孙权的战略目标服务。
周瑜病逝后,鲁肃主张将南郡借给刘备,孙权也就放弃了西取益州的计划。但这个决定,实际上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果然,当刘备取得西川后,孙权派诸葛瑾去讨还荆州诸郡,刘备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更有甚者,孙权任命的三郡官吏,竟然被关羽驱逐。
这彻底激怒了孙权,他命令吕蒙、鲁肃发兵进攻,第一次荆州危机就此爆发。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刘联盟的根本问题:双方目的不纯,缺乏诚意,互相猜忌。刘备和孙权,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却很少顾及对方的感受。
没有共同利益作为基础,这样的联盟注定难以持久。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刘备和孙权的战略目标本身就存在冲突。刘备的《隆中对》,是要以荆州为基地,向北发动进攻。
而孙权的《榻上问策》,则是要全据长江,建立东吴的江山。荆州,对双方来说都是必争之地。
周瑜曾经建议孙权扣留刘备,分化其部下,以削弱刘备的实力。但孙权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选择了鲁肃的主张,将南郡借给刘备。
这个决定,看似是善意的表现,实则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祸根。
在重新结盟时,刘备过度看重盟约,而孙权则为日后的毁约制造了障碍。双方的格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实现长久的合作。
直到后来,白衣渡江,这四个字,成为了孙权背盟的代名词。
它象征着一种决绝,一种不顾盟约的冷酷。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件并不鲜见。权力的游戏,从来都不是一个讲究道德的舞台。
从公元217年开始,孙权就开始与曹操议和。表面上,他派都尉徐详到曹操处请降,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烟雾弹。孙权真正的目的,是为夺取荆州做准备。
与此同时,吕蒙与孙权商议攻打关羽。吕蒙的判断是,与其攻打徐州,不如攻打荆州。因为徐州即使拿下来,也难以守住。而荆州,才是东吴的必争之地。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码上演了。吕蒙故意装病,孙权假意召回吕蒙,目的就是要麻痹关羽。果然,关羽听说吕蒙生病后,就把防守东吴的士兵抽调到了襄樊前线。
接替吕蒙的陆逊,继续演着这出戏。他佯装无能,让关羽放松了警惕。关羽不以为然,继续抽调军队北上襄樊。他哪里知道,这正中了吕蒙的下怀。
吕蒙白衣渡江,发动了一场闪电战。他的士兵装扮成商人,偷偷渡过长江,然后一举拿下了南郡。这场战争,几乎没有流血,却改变了三国的格局。
孙权背盟夺取荆州,打破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平衡。对于实力最强的曹魏来说,这无疑是统一天下的绝佳机会。果然,从219年孙权偷袭荆州,到264年魏灭蜀,只有短短45年的时间。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孙权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从道义上说,这确实是一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它影响了三国的格局,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复杂的历史遗产。
湘水划界,表面的和平掩盖不了内心的裂痕;白衣渡江,利益的诱惑战胜了盟约的约束。孙刘联盟的破裂,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个人的偶然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三国鼎立的格局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刘备和孙权的战略目标存在冲突,他们的联盟缺乏共同利益的基础。曹操的存在,只是暂时掩盖了这种矛盾。
但从个人的角度看,刘备和孙权的性格缺陷,也加速了联盟的瓦解。刘备过于看重盟约,而孙权则过于看重利益。他们都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实现长久的合作。
用户13xxx11
孙权要是没看在曾经是盟友的面子上,孙权也更考虑了大局,不然还跟刘备湘水划界,湘水划界孙权是纯亏,还得再给一个郡回去。当时刘备的情况,就算是一个不还,甚至再多要一个,刘备都得给。 除非刘备真有胆子不要益州了。 盟不盟的核心都是利益,利益不均,真盟也是假的,利益均衡,假的都能变成真的。 刘备这个盟,好处全占了。他当然愿意,谁来当孙权都不会同意。 荆州五郡,刘备全拿了,谁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