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朱婷急了,观众笑了。
近日,2024 赛季女排世俱杯决赛后,赛场外的一段采访插曲备受关注。
当记者抛出“是否跟李盈莹(前队友)不熟”的问题时,引起朱婷不满。朱婷的反击直接且有力:“我觉得你这是在挑拨离间!” 还紧接着质问:“你想表达什么?”
被激怒的运动员,在赛场内外已不少见。而本该以提问为基本职业素养的记者们,也因屡屡上演的“饭圈式提问”而饱受诟病。
01 “饭圈式提问”频现巴黎奥运会上全红婵被记者提问会不会用英语讲“拿捏”,潘展乐说弹幕问题比记者提得有趣。被观众围观的,除了运动员,还有各种在提问中给自己“埋雷”的记者。
“饭圈式提问”热衷八卦采访对象的花边新闻,脱离了采访的初衷和本质,更多地带有主观性和情绪化。
△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整顿”采访界的各类语录频繁刷屏
体育领域中,运动员在赛场奋力拼搏,赛后采访自然更应该分享比赛相关的战术运用、团队配合等专业问题,“吃什么”“玩儿什么”对于刚刚走下赛场的运动员来说,更像是八卦式的追问,有失专业,也并非运动员所乐于表达的范畴。
但被吐槽也没有止住记者们八卦的心,究其原因还是“流量”作祟。
流量明星、运动员的走红被部分媒体、记者解读为只有充满争议、火药味十足问题才能吸引受众,却忘记了采访的初心。雷人雷语能上热搜、黑红也是红的采访思路让记者鲜少精心去准备采访提纲,也不考虑提问的合理性,只想着抛出那些能引发争议的话题,让采访沦为了 “饭圈式提问” 的秀场。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受众渴望看到的是高质量、有深度、正能量的采访报道,希望通过采访真正去了解运动员、明星等群体的真实一面。记者的流量思维带来的八卦消息,并不能为读者奉上可口的新闻大餐,反而同时消耗了采访对象和读者的期待,是对得来不易的采访机会的极大浪费。
02 提问应该是什么样的新闻采访有着严格的专业要求,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长期实践,才能把握好提问的尺度、角度以及深度。
但同时媒体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对流量的过度追逐,在一定程度上让从业者失去了打磨专业技能的耐心。
合理提问应该是什么样的?记者抛出问题前应反复思考这一话题。
| 采访前做足功课。
全面深入了解采访对象以及相关主题,精心设计采访提纲,确保每个问题都围绕采访目的展开,是让提问“不跑偏”的第一前提。
| 提前规划核心话题。
采访现场不确定性很多,因此根据采访目的确定核心话题及相应的子话题,就成了现场提问的“双保险”。交流过程中,即便采访对象的回答偶尔偏离预设方向,记者也可通过过渡性问题将话题重新带到核心话题中。
| 采用开放式提问为主。
开放式问题能给予采访对象充分的表达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阐述观点、分享经历。相较于封闭式问题只能回答 “是” 或 “否”、简单选择等,开放式问题更有助于获取丰富全面的信息。采访者可以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进一步追问,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
| 使用积极反馈语言。
提问和倾听都是记者需要一直打磨的看家本领。采访过程中,耐心倾听,适时给予肯定性的反馈,既能增强对方的表达自信,也会促使他们更愿意继续分享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会更用心地对后续问题进行思考回应。
实际上,作为正式采访的花絮部分,和采访对象主业无关的提问并非需要“一刀切”式的否定,但理性分辨和避免“饭圈式提问”,不仅关乎记者的职业形象和专业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媒体行业传递信息的质量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
采访的话题性和专业性,并非不能两全其美,走在专业、客观、有价值的正轨上才能避免类似朱婷怒怼记者的场景反复上演。
校对 |李立军
主编推荐
用户13xxx22
这记者有够蠢!应该问年收入过千万为什么还是要离开卫村!?
老铁20O8 回复 01-02 18:38
点评到位
老铁20O8 回复 01-02 18:38
你不蠢,朱婷年薪的28%上交排管中心
我有个朋友
有些记者能成为记者不是因为能力
老铁20O8 回复 01-02 18:39
点评到位
建山
朱婷就是个捞钱鬼👻!
三拳打死一只大老虎 回复 12-28 18:36
那么多人每天去火葬场你怎么还不去
老铁20O8 回复 01-02 18:39
朱婷年薪的28%上交排管中心,没你什么事儿,羡慕嫉妒恨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