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魔一线,善恶反转,将东西方宗教元素融汇一炉的恐怖片

孤丝说电影 2023-07-20 10:30:05

自人类诞生以来,宗教一直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痛苦,在漫长的文明历程中引发了大小不一的思辨浪潮。不同宗教之间为争夺信仰而发生的冲突与战争曾经并且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即使在同一宗教内部,因对宗教经典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同,也会引发教派之间的辩论与争斗。韩国是东亚最大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截至2014年,全国超过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与新教)。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传统的影响,约15.5%的韩国民众信仰佛教。基于这个背景,今年上半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娑婆诃》对宗教进行了审视与反思。

影片开头,一位少女讲述了自己的双胞胎姐姐给家庭带来的一连串不幸:少女的小腿在母胎中被姐姐咬伤致瘸,母亲难产而死,父亲不久之后无法承受打击上吊自杀。由于姐姐生得异常,爷爷奶奶只能尽力隐藏她的存在,因此不得不频繁搬家。少女对姐姐表现出强烈的怨恨。另一边,李政宰饰演的朴牧师替教会和佛教协会四处调查民间教派,找出其中不合正统或违法犯罪之处并以此为生。在一次偶然中,他发现了一个名叫鹿野园的佛教新兴教派。鹿野园里供奉的并非任何一位人们熟知的佛祖或者菩萨,而是非常少见地直接供奉佛教护法神中的四大天王。

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四大天王竟然确有其人。不但如此,这四个人还或明或暗地执行过一系列针对少女的犯罪行为。朴牧师进而发现,这一切背后存在着一位传说中已经成佛的教主金帝释。四大天王的恶行正是受到金帝释的指使,为了他能顺利成为“弥勒”而替他剪除拦路的“蛇”。此时,四大天王已经除了其中三人,最后一个天王则将目标锁定在影片开头的少女身上。朴牧师必须与时间赛跑,阻止最后一个天王,找出金帝释,结束这一切……

在电影《娑婆诃》中,编剧使用了大量佛教名词,这些名词暗示了相应角色的命运走向。影片中第一个出现的佛教名词并不是郑罗汉和金铁进互称的广目和持国,而是他们所在教派的名称——鹿野园。佛教认为,世尊释迦牟尼在古印度的鹿野苑首次讲授佛法,因此将鹿野苑定为四大圣地之一,与佛的诞生之地蓝毗尼、开悟之地菩提伽耶和涅槃之地拘尸那迦并列。虽

然乍听之下,鹿野园这个名字似乎仅仅代表了传承佛法之地,但看完全片之后,结合金帝释对自己的定位,我们不难看出他自比为佛的野心。这就像一个儒家读书人将自己讲学的书院命名为杏坛一样,难免有自负之嫌。以鹿野园为载体,接下来《娑婆诃》中各个角色逐一登场。他们分别是自称为“弥勒”的教主金帝释,以及他座下四位以护法神为号的弟子——增长天蔡太根、广目天郑罗汉、持国天金铁进和多闻天全相梵。这里面涉及到三个佛教概念:弥勒、帝释天和四大天王。下面将逐一解释。

虽然我们日常称之为“弥勒佛”,但弥勒其实仍然是菩萨。据佛教传说,他会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因此也被称为“未来佛”。佛教中有六个修行果位,由低到高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菩萨和佛。从阿罗汉往后的三个果位最终能跳出苦海,得入涅槃,而前三个果位则尚未脱离生死轮回。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分别是:地狱、饿鬼、人、阿修罗和天人。众生根据前世所造的因果,在此世遭受相应的果报,转世为不同的身份。帝释天原本是印度教中的重要神祇,仅次于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后来帝释天被佛教吸收,并成为㣼利天之主,统率天人与阿修罗(即大力神)作战。

四大天王是帝释天手下的四位重要护法神,各自带领八部鬼众中的一部分,守护人间四方。《西游记》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胜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的划分正是出自此处。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但金刚并非佛教修行果位。它原本是帝释天手中的武器,后来成为一类降魔法器的泛称,进而被用来形容坚不可摧的修行心。因此,帝释天和四天王虽然是佛教重要的护法神,但同时也是未能脱离轮回之苦的天人,与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金帝释被乃琼喇嘛预言可能会死在未来降世的蛇手里后,变得为了自保可以不择手段。他按照传说找寻自己的四天王,并将四个少年犯蛊惑成了为自己夺取他人性命的工具。金帝释以为自己在打一场守护成佛可能的战争,殊不知佛教中从无以杀生成佛的修行方式。他以为乃琼喇嘛口中的蛇是一个具体的物质性存在,是一个与自己完全对立的邪恶化身。然而佛教不相信善恶的绝对二元对立。佛经中常说,人人皆可成佛,哪怕饿鬼都能得到度化。

所有罗汉、菩萨、乃至释迦牟尼自身的故事里,他们都是牺牲自我以解救众生,从未有过出手惩恶除害的行为。毕竟,不杀生是佛教五戒的第一条。金帝释以为保住自己性命就能成佛,却不知佛需要行走世间,唤起世人修行精进。他不仅没能好好教化这四个少年,反而将自己的恶念植入他们的脑海之中,与佛的概念背道而驰。这四个少年以为四天王只需斩尽恶鬼即可成佛,却不知跟随帝释天的四位护法神只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杀戮和轮回。影片中给郑罗汉和金铁进安排的种种幻象与恶梦,正是这一结果的具象化表达。

关于少女的姐姐是否就是乃琼喇嘛口中的蛇,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从一个角度来看,她的出生确实非同寻常,和金帝释一样有着六指等异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乃琼喇嘛口中的蛇更像是一种象征,代表贪嗔痴三毒中的嗔,即因憎恨而起愤怒并伤害他人,是三毒中最恶的一种。因此,少女的姐姐最多只是引发金帝释心中嗔毒的诱因,而非真正的“蛇”。

金帝释没有明白的是,真正毁掉弥勒的方式并不是肉体上的消灭,而是精神上的变质。乃琼喇嘛的预言更像是对金帝释的一种警告和劝诫,但后者却将其视为实质上的威胁,从而真正引发了心中的恶念,造成了之后的一切悲剧。他沉迷于争斗和杀戮中,早已不是将在未来成佛的弥勒菩萨,完全丧失了成佛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少女的姐姐后来脱去毛发,立地结印并感化了郑罗汉。她不顾自己与金帝释命运相连,豁出性命帮助郑罗汉除去恶人。这更符合弥勒的概念,因为弥勒是为了拯救众生而来,而不是为了自我保护而战斗。在这个意义上,少女的姐姐更接近于弥勒的形象,而不是乃琼喇嘛口中的蛇。

电影的标题“娑婆诃”(svāhā)源自佛教,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开始,它是印度教中灰烬之神和火神阿耆尼的妻子的名字。后来被佛教吸收,成为了真言念诵的结尾词。例如最广为人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以“菩提娑婆诃(bodhi svāhā)”为结尾。这两个含义预示了金帝释的结局。

在电影中,朴牧师曾经表达了对上帝为什么让虔诚的信徒面临各种苦难的疑问。这是基督教神学问题,但同样可以用来批判金帝释的恶行。即使连上帝的安排都会遭到信徒的质疑,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如何能成为佛教中度世弘法的化身呢?

0 阅读:32
孤丝说电影

孤丝说电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