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念初
被称为“铁面美人”的肖晓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央视。
她不仅创办了《今日说法》,还赏识并一手提携了撒贝宁。
然而,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她却突然客死异乡。
临终前,她在美国儿子的家中留下了一段26字遗言。
这句话不单单是她对家人的嘱托,也是对所有世人的警醒。
那么,肖晓琳到底为何而亡?又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发人深省的话呢?
90年代初,34岁的肖晓琳在央视台里的安排下出国深造。
整整两年的时间,她都在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新闻系学习进修。
与家人分离两地,肖晓琳并不犹豫,她的丈夫也十分支持。
因为他了解肖晓琳勤奋上进的个性,深知她的努力终会有所回报。
因此,他不希望家庭成为肖晓琳的累赘,而是全力做她坚实的后盾。
美国生活对肖晓琳的影响深远,这里的法制教育让她深感中国民众急需普法。
1997年回国后,肖晓琳带着一肚子的学习成果重回央视。
她当时首先向领导提出的建议,就是要开办一档普法栏目。
她认为通过电视这一强大的传播载体,可以让广大群众增加法律知识。
明白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权,这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台里对她的建议反响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创举。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肖晓琳决定打造一档贴近民众生活的普法节目。
她着手为这档节目制定详尽规划,包括定位、理念、节目形式、选题角度等各个方面。
她希望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将法律知识融入发人深省的故事中。
从而让观众在听故事时,无形之间就被科普了法律。
就这样,肖晓琳心血结晶的《今日说法》于1999年在央视正式开播。
第一集的海报就吸引了无数目光,人们纷纷猜测这将是一档怎样的节目。
播出后,《今日说法》立即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收视率直线上升,盖过所有同时段节目,成为收视冠军。
节目中的案例故事新鲜有趣,法律解析通俗易懂,获得了各界一致好评。
肖晓琳对这个节目的成功早有预料,也为之付出巨大心血。
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她和撒贝宁的故事了。
当初创办《今日说法》时,肖晓琳迫切需要一个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的主持人。
于是,她在好友的介绍下前往北大法律系招人,并注意到了当时还是一个学生的撒贝宁。
没错!如今撒贝宁虽然是知名的央视主持人。
但却鲜有人知,他是北大法律系的高材生,并不是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
撒贝宁不是专业出身,也没有系统学习过主持,起初其他人都不看好他。
但是肖晓琳在面试过程中发现,撒贝宁镜头感很强。
不仅一点也不怯场,还十分幽默风趣,对法律知识也很熟悉。
这些特点都十分符合肖晓琳希望这个法制节目更接地气的初衷。
所以最终她以一己之力力排众议,决定留下撒贝宁。
在撒贝宁初次主持时,肖晓琳一直在后台注视,随时提点错误,鼓励进步。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撒贝宁逐渐成长,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了。
凭借生动幽默的主持风格,撒贝宁渐渐受到观众喜爱,节目收视率也屡创新高。
许多观众反映节目变得更有趣了,法律知识也更容易理解。
肖晓琳看到撒贝宁独立主持的成果,欣慰不已。
待撒贝宁完全独立之后,肖晓琳就淡出了舞台,专心支撑节目的幕后工作。
除了培养撒贝宁,肖晓琳后来还主持过许多其他法制节目。
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创新节目形式,增加互动环节,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深受观众欢迎。
2017年,肖晓琳在退休演说中回顾了自己的主持生涯,撒贝宁等同行送上祝福。
可以说,肖晓琳不仅对撒贝宁的主持生涯有重要影响,也以自己的努力丰富了主持艺术。
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
肖晓琳生于1961年,诞生在一个堪称书香之家的高知家庭。
父亲肖某是湖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母亲也在同一所大学从事教学工作。
肖晓琳幼年时光在湖南大学的校园里悠然度过。
她经常跟着父母上课旁听,也会在各个教室里找个位置乖乖坐好,听大学生们的课。
小肖晓琳沉浸在学术氛围中的童年使她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格。
再加上父母对她的悉心教导,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除了课业优异外,肖晓琳还经常参加课外活动,是个开朗活泼的好学生。
但是,肖晓琳也遇到过不称职的老师,让她对教育产生了思考。
她就读小学时,有一位男教师经常批评活泼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出息,还带有严重的性别歧视思想,经常在课堂上说教女生没有必要受太多教育。
肖晓琳感到非常气愤,她意识到教育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启发他们的潜能。
这成为她日后立志当一名好老师的动力之一。
可在肖晓琳初中阶段,校园广播站又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
老师发现肖晓琳在播音方面极具天赋,于是鼓励她参加广播站的活动。
那时课业压力重大,肖晓琳三年里几乎没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唯有课间的校园广播能让她放松心情。
每次广播时间,她都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开始模仿广播员的语调和语法。
平日里肖晓琳也会在家中开启收音机练习。
她能听出广播中的每个细微差错,然后反复练习改正。
渐渐地,肖晓琳对播音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热情。
1977年,肖晓琳高中毕业,正值历史性的高考恢复之年。
她本想顺从父母的心愿,填报师范学院,实现儿时的老师梦。
但是播音员梦想已经在她心中扎下根,她下定决心报考北京广播学院。
父母起初坚决反对,但看到女儿的决心后,开明的二老只好同意她的想法。
就这样,肖晓琳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成为北京广播学院的一员。
大学期间,她勤奋学习,播音技能突飞猛进。
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新颖的实习环节,她能在校内小型播音室积累丰富经验。
4年飞逝而过,肖晓琳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湖南省。
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方台都刚刚起步,长沙也不例外。
台里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肖晓琳就成了淌水过河的第一批人。
刚开始,电视台各项工作都在摸索建设中,肖晓琳和同事一块儿辛勤工作,将电视台逐步打造成型。
两年时间,长沙台进入正轨,肖晓琳决定离开故乡再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后,肖晓琳顺利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台的主持人兼制片人。
她主持的第一档节目是时评类论坛节目《观察与思考》。
这个节目针砭时弊,内容严肃,要求主持人处理严谨。
肖晓琳不负众望,她在节目中端坐讲台,一脸严肃讲解时事,给人以威严不苟言笑的印象,因此有了“铁面美女”的称号。
但私底下,肖晓琳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女性。
她最大的优点是工作努力,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把事情做好。
再加上她为人随和,乐于助人,和同事相处融洽。
这也奠定了她在央视稳步晋升的基础。
然而,就在她功成身退后5个月,一个天大的噩耗却意外降临。
在一个平常的下午,肖晓琳突然晕倒在家中。
丈夫赶紧将她带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令所有人震惊——肖晓琳患上了晚期直肠癌。
知道这个消息,肖晓琳和丈夫都很痛心。
丈夫本想暂时隐瞒她,但两人感情深厚,肖晓琳很快就察觉到事情不简单,再三追问下才知道真相。
她当时的心情无比复杂,既害怕癌症,又惋惜来之不易的退休生活,还内疚多年来忙碌工作,未能陪伴家人。
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但能不能治愈还很难说。
肖晓琳起初不想接受治疗,想直接去美国见儿子最后一面。
她觉得自己从事播音多年圆满了事业梦想,儿子也已成家。
现在唯一遗憾就是这辈子没能陪伴家人。
但在丈夫的劝说下,肖晓琳还是决定先飞往美国,见过儿子和他的家人后,再考虑后续的治疗问题。
抵达美国后,肖晓琳看到儿子一家,弥补了一段天伦之乐。
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她重新燃起了生存意志,决定在美国全力治疗。
可惜癌症发展太快,经过5个月的治疗,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临终前,肖晓琳对家人说了悔恨的话,为没能陪伴他们道歉:
“要宣传,不要像我一样忽视健康,你们健康、长寿,我就在,感谢你们。”
简简单单26字,道出了她的牵挂和不舍,成为她留给家人的慰藉。
肖晓琳一生热爱工作,却也因此疏于家庭。
临终才明白健康和家人的可贵,这成为她这个“工作狂人”的教训。
我们都应当及时归家,多关心亲人,要热爱工作,但也要善于平衡生活。
2亿身价吃播网红胖姐,网传脑溢血,留下遗嘱:资产都给现任老公
惨遭许睛抛弃,在葛优家躺了3年沙发,如今他却成“人生赢家”!
世上渣女千千万,最怕杜星霖这一款!张纪中遇到“高端玩家”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